1 1941,远征军的滇缅大作战
所属系列:这个世界上很重要的 50 件事
1941,远征军的滇缅大作战
这个世界上很重要的 50 件事
1942 年 5 月,缅甸境内的一个荒无人烟的丛林中,一支中国军队正在艰苦的行进着。将士们抬着他们的指挥官缓慢地行走深山之中。26 日这支军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抗争,终于走出了丛林。当他们到达茅邦村时,国境已经近在尺咫了,指挥官终因伤势过重而去世了。一只中国军队为何会出现在异国他乡,这位指挥官又为何会葬身异国?原来,这一切都源于一场特殊的战争。
说起这场战争,还得从一条特殊的交通线说起。
- 南方生命线
1937 年 7 月 7 日,日军如法炮制以前侵略中国的借口,向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起猛烈进攻,中日之间全面的军事冲突自此爆发。日军认为自己在中国境内定能如履平地,因此日军叫嚣着三个月灭亡中国。
此时的中国尽管内忧外患,但国人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他们同仇敌忾,像麻绳一样紧紧地拧在了一起,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钢铁长城。经过长期的抗争,日军的美梦被粉碎,日军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深陷战争泥潭的日本不得不考虑重新制定新的国策。
日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国内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土地沦陷、流离失所、百业俱废,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抗战进入了至暗时期。随着中国土地的沦陷,世界各国援华道路也被切断,中国的形势变得岌岌可危。到了 1940 年,中国只剩下了一条大动脉,谁能想到日后为了这条大动脉,中国军队付出了怎样无法想象的惨痛代价。这条大动脉就是深藏在偏僻的大西南后方的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示意图
加载中…
滇缅公路示意图
不得不说中国人从来就具有忧患意识。抗战全面爆发之后,中国人就懂得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懂得未雨绸缪的云南省主席龙云就在 1937 年 8 月向中央提出了修建滇缅公路的建议。国民政府当时认识到了抗战的艰巨性,蒋介石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这一请求。经过与英国政府协商,英国政府最终也与中国政府达成了协议。
同年年底,中国政府向世界各国招标,一些大型的公司对此表示感兴趣,并表示中国若能提供先进的设备,六到七年便能开通使用。但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贫乏的状态,根本无法提供先进的设备,于是招标项目折戟沉沙,最终,中国政府决定自行修建。
1937 年 11 月,国民政府下拨了 200 万元,正式下令修建滇缅公路,并要求一年之内修建完成。
滇缅公路的起点为云南省昆明市,终于缅甸腊戍,全长 1146.1 公路,中国境内长度为 959.4 公里。这条公路横跨崇山峻岭,地势十分危险,澜沧江、怒江峡谷从这里越过。修建滇缅公路的血泪史是无以言表的。
20 世纪 30 年代的云南几乎是与世隔绝,交通十分困难,有的地方甚至一寸公路都没有。再加上缺乏现代化的工具,施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由于缺乏现代通讯工具,龙云为了传送命令,不得不用传统的鸡毛信。经过动员,到了 1937 年 12 月,沿线的县一共动员了约 20 万人参与建设修路。
说起滇缅公路修建的艰苦和血泪,是多少言语都无以言表的。参与修建公路的人们大多生活在贫困山区,这里生产力低下,尽管政府有补贴,但却少的可怜。因此他们必须自带十天半月的粮食和施工工具。
生产工具的落后死的人们只能用锄头、绳索、铁锹等传统工具以及勤劳的双手。除此之外,恶劣的自然条件也处处置人于死地。云南地区气候瞬息万变再加上传染的疾病很快就能致人死亡。由于没有炸药,人们只能自己制造并烧制石灰,一不小心就会炸得粉身碎骨。每天都会有人从几百米的悬崖上掉进万丈深渊的惨剧发生。还有的技术员因为生病在山林里失踪,等找到遗体的时候,早已化为一堆白骨。
尽管条件异常艰难,但为了国家,人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参加建设。经过人们超乎想象的不懈努力,1939 年 1 月,滇缅公路正式开通。这是一个兴高采烈的事件。但同时别忘了,有 8 名技术员和至少 3000 名群众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滇缅公路通车之后,各种运输物资络绎不绝的送入中国。滇缅公路的重要性已经变得十分明显。但与此同时,滇缅公路也成为了日军要破坏的目标,一场危机如同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样开始显露出来。
- 举步维艰的入缅之路
滇缅公路通车之后,运输的车辆夜以继日地鱼贯而行在道路上。日军知道了滇缅公路每天都络绎不绝的运输物资的时候,头疼不已。他们开始想方设法地破坏这一运输通道。
日军为何如此执着于破坏这一运输通道?原来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国人团结一心,利用「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将日军死死地拖住了,日军越陷越深。为此他们重新制定了侵略政策,即北上和南下。
1939 年,日军在中蒙边界的哈拉哈河地区展开激战,史称「诺门坎事件」。日军遭受惨败,北上之路被截断,只能转而南下。日本上层绞尽脑汁想让中国屈服,但顽强不屈的中国人却让日军的计划一次次失败。日军认识到,随着战事的展开,西方国家希望中国能拖住日本,西方国家才能在欧洲战场展开手脚。于是,日本认为要使中国屈服,重中之重就是切断国际援华物资的道路。到了 1940 年,滇缅公路作为唯一的国际援华物资通道,自然成为了日军竭力要破坏的目标。
诺门坎事件中日军惨败,让日军北上的美梦彻底被打碎。日本开始觊觎东南亚地区。日本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认为攻占了南洋,切断运输道路,不仅可以使中国屈服,还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物资。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日军开始对东南亚地区伸出了魔爪,通过威逼利诱、武力屈服等方式侵占当地,并与当地结成同盟,对中国实行战略包围。
1940 年 6 月,日军第五师团侵占了越南,20 日,迫于日本的压力,法国不得不宣布关闭滇越公路和滇越铁路,1 个月之后英国也宣布封闭滇缅公路,直到 10 月份才重新开通。
日军侵占越南之后,令东南亚周边的国家惶恐不已。1941 年 1 月,日本又将侵略势力伸到了泰国,3 月份,日本与泰国越南签订了军事同盟,中国陷入了日军的战略包围圈中。
唇亡齿寒。英国深知这个道理,但此时的英国正忙于欧洲战场的战争,对于遥远的东方殖民地可谓是鞭长莫及。英国想求助与于美国,但却遭到了拒绝。不得已,一向被看不起的中国人此时才被英国人重视,为图谋自己的利益,英国政府放下了高昂的头颅,开始谋求与中国合作。
中国为了持久的抗战,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此时的中国岌岌可危,对于物资可谓是嗷嗷待哺,要想长期抗战,必须要有物资保障。而滇缅公路作为唯一的物资运输通道,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保障滇缅公路的畅通是中国的首要任务。所以,当英国谋求与中国合作的时候,中国马上答应了,双方之间一拍即合,开始了军事合作。
不幸的是,这次双方之间的合作并不是天衣无缝,由于双方之间的利益不同,在合作期间存在这多种摩擦。
1940 年 10 月,英国成立了远东英军总公司,次年 1 月命令丹尼斯少将为驻华使馆武官,与中国代表一起商量军事方案。中国方面对这次合作是分外重视,政府不仅派出了考察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察,还在 1941 年 6 月的时候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前准备,加强军队的训练。
为了这次合作,蒋介石还派出了自己视为生命的当时中国最为精锐的德式装备的第 5 军第 200 师作为先锋部队入缅。蒋介石的做法足以表明中国绝不是做做官样文章,而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表明了中国抗日的信心和初心以及决心。
但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英国。英国表面上答应与中国合作,但却是表里不一。他们一方面既想让中国帮忙抵抗日军,另一方面又怕助长缅甸人民的反英情绪。因此他们处处阻挡中国军队进入缅甸,1941 年 12 月 26 日,英国驻印英军总司令韦维尔以「难以供应众多军队」为借口拒绝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他过分自信地认为凭借英军自身可以抵挡日军,他根本不相信中国军队的实力并说「如果由中国军队来解救缅甸,那是大英帝国的耻辱。」 不幸的是,他的轻视和过分自信将为英军付出代价。
28 日,日军第 55 师团分成两路秘密地通过密林向毛淡棉进发,此前 23 日和 25 日,日军空军两次空袭仰光,不久之后第 55 师团接到了进攻缅甸的作战命令,缅甸之战正式打响。
1942 年 1 月 19 日,日军第 112 联队第 3 大队占领了缅甸德林达依省省府土瓦。之后又组建了帮助日军的「缅甸义勇军」。日军的这一行动让英国措不及防,英军开始急忙调动军队,但为时已晚。30 日,日军向毛淡棉进发,最终,日军占据了此地,英军 225 名将士阵亡,被俘 800 人。
缅甸多地的失守,让英军彻底慌了。他们认识到再不请求中国的帮忙,后果将不堪设想。1942 年 2 月 16 日,英国线中方要求「仰光情况紧急,请派第 5 军迅速入缅。」 就这样,历经千辛万苦,中国对远征军进行 3 次动员之后,终于在 1942 年 2 月 16 日,中国远征军开始出发,进入缅甸境内。
中国远征军入缅之路不仅处处受到英国的阻拦,就连指挥也是令出多门。3 月 3 日,蒋介石确定了中国远征军的指挥体系:林蔚负责战术指挥,卫立煌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杜聿明任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前由杜聿明代理。
次日,蒋介石又命令杜聿明听从史迪威的的指挥,杜聿明很不解,并向蒋介石问到如果史迪威的决策与蒋介石的决策不符时该怎么办,蒋介石回答说向他请示。就这样,中国远征军的行动要听从中、英、美三国四人的指挥,分别是中国的林蔚、杜聿明,美国的史迪威,英国的赫顿,最终的决策权却牢牢掌握在蒋介石手里。
杜聿明
加载中…
杜聿明
这边关系还没理清,英国又指出英国驻缅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与史迪威的指挥关系关系不明。史迪威和亚历山大彼此如同敌人一般仇视,亚历山大认为自己是最高指挥官,史迪威也受他指挥,不过远征军自始至终都没有接到这一命令。
入缅之路一波三折,指挥体系又是叠屋架床,再加上英国心怀鬼胎,其目的并不是坚守缅甸,而是利用中国军队帮助自己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的失败在此时就已埋下伏笔。
征尘漫漫,前途未卜。中国远征军就这样奔赴缅甸。作为先行军的 200 师也迎来了一场驰名中外的会战——同古保卫战。
3.同古大捷
中国对于入缅作战是高度重视的。1942 年 2 月 16 日,当英国政府向中国提出进兵缅甸的要求之后,蒋介石毫不犹豫地派出了自己最为珍重的当时中国唯一的机械化部队第 5 军,17 日,第 200 师作为先遣部队奔赴缅甸腊戍。3 月 1 日,200 师部分将士现行抵达同古,一下车,将士们就开始修筑工事。到达腊戍的当天,蒋介石召见了戴安澜,可见蒋介石对他的信任和期望。
戴安澜何许人也?为何深受蒋介石器重?
戴安澜,1904 年出生于安徽无为县,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1926 年从黄埔军校三期毕业。先后参加过北伐、古北口抗战等大大小小的战役。1939 年,升任第 5 军第 200 师师长。此后,他又参加了长沙会战、昆仑关战役等大小不等的恶战。蒋介石曾称赞他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3 月 7 日,200 师全员到达同古。不幸的是,就在前一天,仰光就失守了,远征军刚到达缅甸,保卫的目标就失去了。9 日,200 师开始接手同古的防守工作。
3 月 19 日,日军第 55 师团派出先遣部队骑着摩托车向皮尤河畔前进,埋伏在此的 200 师向日军发起猛烈进攻,不一会日军就横尸 20 余具。次日,200 师又与日军展开激励战斗,期间,日军上尉以下军官百余人被击毙。恼羞成怒的日军决定加大力度,日军以骑兵和步兵组成 600 余人向同古城进发,又用飞机大炮不断轰炸同古城。此时的戴安澜下定了随时牺牲并与同古城共存亡的决心,他给妻子写了一封遗书:「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系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在戴安澜的沉着指挥之下,同古城犹如铜墙铁壁一样丝毫未动。
戴安澜将军
加载中…
戴安澜将军
23 日,日军又增加了兵力,以两个联队、12 门大炮并配以战车和装甲车向 200 师发起更加猛烈的攻击。200 师凭借顽强的抵抗,先后六次击退了日军的猛攻。在出其不意中,200 师炸毁了日军装甲车 2 辆,1 汽车 7 辆,击毙敌军 300 余人。不幸的是,200 师伤亡也较多,共有 140 多人伤亡。
24 日,日军见久攻不下,在继续攻击的同时派兵向同古以北的克永冈机场进攻,日军很快攻陷了机场,200 师与军部的联络被切断。戴安澜决定死守同古,当天晚上戴安澜召开全师营长以上干部会议,并立下遗嘱「如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就是凭着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同古城始终死死地掌握在 200 师手中。
25 日之后,日军又配合以 3 个联队的优势兵为,在多架飞机配合下,从南、北、西三面围攻同古城。26 日,同古城西北角被日军突破,200 师继续顽强的抵抗。27 日,日军继续围攻同古。28 日,日军增派第 56 师团增援同古。29 日,200 师仍在同古城与日军展开战斗,但此时的 200 师已经伤亡惨重,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史迪威主张反攻,但杜聿明认为兵力不足,无法反攻。就这样,杜聿明拒绝了史迪威的要求,向 200 师下达了于当晚突围的命令。至此,历时 10 多天的同古战役就此宣告结束。
在同古战役中,日军伤亡达 5000 人以上,但 200 师损失也不小。此次战役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让外国人重新认识到了中国军人的威猛。事后,戴安澜获得了高度的评价,美国总统罗斯福评价道:「中华民国陆军第 200 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于 1942 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史迪威称戴安澜:「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
4.仁安羌大捷
同古一战虽然让中国军队扬名,但因为英军心怀鬼胎,再加上同古失守,因此之前的计划全都付诸东流。随着同古的失守,中国远征军开始准备平满纳会战。但心怀鬼胎的英军为了能够撤到印度,却是一路西逃。
日军见状,一路穷追不舍,斗志高昂,第 33 师团于 4 月 7 日占领了阿蓝庙,接着准备攻占仁安羌。
孙立人将军
加载中…
孙立人将军
日军为何要急于占领仁安羌。原来,仁安羌在缅语里就是「油河」的意思,这里不仅是缅甸主要的石油生产中心,也是整个中南半岛上最大的油田。一旦日军占领此地,将获得源源不断的石油物资,可以大大改善日军在战场上的石油供应状况。
4 月 16 日晚,日军第 33 师团主力到达了距离仁安羌约 5 千米之处的郊外,将英军 7000 多人从东、南、北三面团团围住。
困守在此的英军弹尽粮绝,饮水问题也变得岌岌可危。千钧一发之际,英军只能向中国军队求助。17 日,新 38 师师长命令副师长齐学启率领 113 团前往宾河大桥,并派团长刘放吾奇袭北岸桥头堡,同时派人与英军联系。
18 日清晨,我军向日军发起进攻,至中午时分宾河北岸的日军被肃清。孙立人摸清地势和分析了一番敌我势力之后,认为应当在天黑之后偷渡,被吓破了胆量的英缅军第 1 军团军团长斯利姆早已按捺不住了,一再催促中国军队必须立即渡河过去。孙立人并没有方寸大乱,他心平气和地告诉英军,让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再坚持一晚,并答应次日一定会将英军解救出来。
19 日凌晨,113 团悄无声息地渡过宾河,向日军发起了突袭,日军阵地被攻破,但日军也顽强地抵抗,阵地多次易手。经过数小时的激战,至 14 时,501 高地被中国军队攻克,17 时,占领了仁安羌油田。
此一战,日军被歼灭 300 余人,被困的英军安然无恙被解救出来,还解救了新闻记者、平民、美国传教士等 500 余人。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来第一次以少胜多主动进攻取得的重大胜利,有力地鼓舞了士气。孙立人因此获得了英国「大英帝国司令勋章」,美国授予的「荣誉军团勋章」和中国的四等云麾勋章。刘放吾也受到了中英两国的嘉奖。
- 悲情归国路
尽管仁安羌大捷打出了士气,振奋了人心,但却无法扭转颓败的趋势。如同惊弓之鸟的英军只顾一路北上,在英军的眼中,缅甸的地位无足轻重,只有印度才是最重要的地方。为此英军千方百计地隐瞒意图,又利用中国军队为掩护帮助自己撤军,在缅甸战场上,他们丝毫不配合中国军队,这也导致了日军不断攻克缅甸多个重要地方。1942 年 4 月 28 日,西保被日军占领;29 日,腊戍被攻占;5 月 1 日,曼德勒沦陷;3 日,畹町沦陷;3 日,八莫被攻陷。6 日,英军决定放弃缅甸,此时史迪威下令中国远征军向印度撤退,但已经错过最佳时机,远征军要面对的将是死亡危机。8 日,密支那被日军攻陷,远征军归国之路彻底被截断。
史迪威下令中国远征军撤向印度,但远征军中却有一人不听从其安排,他便是第 5 军军长杜聿明。他因为战败,恐怕被印度人耻笑,再加上他完全听从蒋介石的安排,即要将军队带回国内,于是他独自走了另一条路率第 5 军回国。坚守中国军队的尊严无可厚非,只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杜聿明的这一决定枉送了多少鲜活的生命,丛林中又多出了多少冤魂,第 5 军的精锐也损失殆尽。多年以后,杜聿明对于这一事件仍久久不能释怀。
密支那被日军占领,中国远征军已经无法从陆路回国,杜聿明为了急于摆脱日军的进攻,下令 96 师停止攻打孟拱,全军向北绕道,这里连接着数百里的亚热带原始丛林,为躲避日军,中国军队进入了这一死亡之地。
由于要进入原始丛林,携带着重武器和各种汽车装甲车根本无法前行,不得已,将士们只好将重武器和各种器械破坏烧毁引爆,当听到一阵阵的爆炸声之后,杜聿明失声痛哭,在当时贫穷的中国,这些装备真可谓是无价之宝。更为惨烈的景象还在于第五军野战军医院里有数千名伤兵,当他们听说部队要往山上撤退之时,为了不连累部队,竟然自焚了!多么惨烈的一幕。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化成了照亮前行的火炬。只是他们想不到的是,当部队进入原始丛林之后,也纷纷倒在了荒无人烟的密林之中。
在进入野人山之前杜聿明曾做作了一番演讲:「各位,接下来我们穿越的是九死一生的野人山,我们每个人都将会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野人山,它既是我们通往祖国的生路,也是我们走向死亡的鬼门关,最后祝大家好运。」不幸的是,好运并未伴随远征军而来,远征军付出了用多少文字也不可描述的惨重代价。
野人山,郁郁葱葱,春草如丝,林莽如海,多条河流从此流过,一片欣欣向荣的茂盛景象。可是这里却是猛兽横行,多瘴疠疟疾。每天的气候变化不同。无数的参天大树直插云霄,遮天蔽日。原始森林的气候又诡变多端,时而高温酷暑,时而大雨绵绵。这里又多丛林、沼泽、湿地,这正是蚊子、蚂蟥、蚂蚁等昆虫的天然理想之所。诸葛亮《出师表》所描述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在这样险恶环生的环境中,一支队伍走了进来。
漫漫东行归国路。但路在何方,前方又有什么危险,谁也不知道。时属 5 月,正是雨季季节,蚂蟥、蚊子异常活跃,迅速传播的热带疾病让无数士兵倒下。雨季正是蚂蟥最为猖獗的时候,它们像受过专业的训练一样,往人的衣领、裤脚里钻,而且转往皮嫩处叮咬。刚被叮咬的时候没有感觉,等发觉的时候,蚂蟥已经吸了很多血,涨得犹如拇指般大。越用力拽,它反而吸得越紧,用力拽,另一半还留在皮肉里,只能用烟火熏。战士牺牲之后,往往数小时之内就变为白骨,沿途有无数的尸体,溃烂的尸体发阵阵尸臭,再加上落叶和腐烂树木发出的气味,更加吸引了蚂蚁、蚂蟥、蚊子等昆虫前来叮咬。据老兵回忆「你就是把靴子扎得再紧,壮硕的蚂蝗也能钻进去,一觉醒来,蚂蝗都胀死了。那里的蚊子特别大,被蚊子咬过后就会发烧。都是毒蚊子。」
加载中…
为了不连累大部队,一些士兵自知无生还的希望,甚至自杀身亡,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排长叫部下快点走,部下说他拉肚子,排长对他说拉肚子可能命不长了,部下听说后,叫排长给他一颗子弹。还有这样的故事说某士兵夜间腹泻上厕所,等到天明依旧不见踪影,等找到这个士兵时,只剩下了一堆白骨。原来他大便之后因为饥饿睡着了,成群的蚂蟥一哄而上,将士兵的血吸干了,这是又有大批的蚂蚁上来啃食肉体。诸多惨状,不一而足。
除了蚊虫、疾病之外。恶劣的天气以及道路的难行也让士兵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士兵们常常沿着河谷走,因为没有障碍可以节省很多气力,但由于多雨,干涸的河流由于上游骤降大雨而引发山洪,来势汹汹的洪水一下子冲垮了一切,无数士兵来不及躲闪而葬身于滔滔洪水之中。
加载中…
原始森林晴雨不定,白天士兵们在林间行走,大量出汗,导致浑身发热,口干舌燥,可是到了晚上,气温又骤降。饥饿、恐慌、疾病蔓延开来,很快就击垮了这支英勇的队伍。
由于饥饿、疾病不断袭来,再加上蚊虫、蚂蟥的袭击,不少将士都病倒了,将士们的体质逐渐下降。就连杜聿明也染上了回归热,差点就丧命,幸亏部下无微不至的照顾,最后才得以生还。在行军途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状况发生,一个身体健壮的人突然出现呻吟、发抖、呕吐等症状,躺一会之后又能起来继续行走,过了 8 小时左右又会发作一次,情况比第一次更加严重。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话,发病事件会越来越短,反复三四次之后,体质稍弱的人边倒下了,再也爬不起来了。那一刻,无数临终前的士兵都会哆嗦地指着祖国的方向,含着眼泪说「好—想—家」。
远征军在野人山的损失是惨重的。就以 200 师为例,师长戴安澜不幸牺牲。200 师进入缅甸的时候是 9000 人,战斗伤亡约 1800 人,撤退途中损失约 3200 人,回国之后剩下 4000 人。撤退中的损失高达 36%!96 师入缅时人数约 9000 人,在撤退途中损失 3800 人,回国者 3000 人,撤退的损失约为 42%!
恐慌、饥饿每天都伴随着中国远征军而来。幸运的是,7 月 25 日,经历了 114 天的恐慌不安和苦难之后,第五军终于走出了丛林,到达了印度的雷多。8 月,最后一名远征军走出丛林,至此,远征军终于安全抵达目的地。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时有 10 余万人,最后幸存者不到 4 万,作战中伤亡 1 万,其余 5 万人都丧生在了野人山这个丛林之中,多么惨重的代价!
除了第 5 军之外,孙立人带领的新 38 师也从缅甸撤退,所幸的是他们并没有经过野人山,而是听从了史迪威的意见,撤退到了印度,成为了中国驻印军。此后这支军队将和重新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再一次进缅甸,进行了滇西缅北大反攻,西南地区的运输通道再次打通,中国抗战迎来了全新的曙光!
这是一段悲壮的历史,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这是一段需要大书特书的历史。中国军人在危难时刻总能挺身而出,为的是祖国的和平繁荣,为的是人们的岁月静好。历史不能忘记他们。感谢先烈们的付出,才有了今天伟大的祖国。英烈精神不死,中国精神不死,伟大的民族不死!
参考资料:《铁血远征:滇缅会战》
谢青 《二战时期的缅甸同古保卫战》
腾讯网《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
备案号:YXX1y665vaEsggga4wziP0X4
编辑于 2021-09-22 15:29 · 禁止转载
为你推荐热门书单
换一换
「岁狸」高分代表作
包含言情、爽文、脑洞等题材作品
4
言情 · 脑洞
54.8 万热度
点击查看下一节
1950,长津湖的进攻与撤退
赞同 73
目录
7 评论
这个世界上很重要的 50 件事
荷鲁斯 等
×
拖拽到此处
图片将完成下载
————————————————————
本文档只用作读者试读欣赏!
请二十四小时内删除,喜欢作者请支持正版!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