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作家式阅读——泛读、精读和重读
所属系列:用专业训练捕捉灵感:每个人都能写出好故事
作家式阅读――泛读、精读和重读
用专业训练捕捉灵感:每个人都能写出好故事
我朋友圈加了一些作家,他们的动态除了写作,就是阅读。阅读对他们来说,是除了写作以外,最大的乐趣。甚至阅读的乐趣可以超过写作。这是一个很好玩的现象,很多人认为写作的核心就是写,但对一个作家来说,比写作更重要的永远是阅读。阅读产生写作,阅读影响写作,但现在,阅读的作用显然被我们逐渐忽略掉了。
我从来都坚信,一个作家可以不写作,但不能中断阅读。作家们往往能在阅读中汲取思想的智慧和思维的乐趣。举几个例子,没有马尔克斯,就不会有莫言。莫言语言的通感,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基本上都受益于马尔克斯;没有曹雪芹,也不会有白先勇。白先勇作品中强烈的幻灭感,正是孕育于《红楼梦》中「好即是了,了即是好」的思想;没有鲁迅,也不会有萧红。萧红作品中的国民性以及人性书写,显然是对鲁迅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也就是说,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最好的老师永远是阅读。阅读不仅能帮助我们形成审美趣味,而且,也能更系统、全面地教会我们怎样写作。所以,初学写作的人,一定要主动阅读,并且要像作家一样去阅读,将泛读、精读和重读结合起来。
首先是泛读。
什么叫泛读?就是什么都要读,要有充分的阅读储备量。
阅读储备量能帮助我们区分出什么是好作品,什么是坏作品。多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够提升文学素养和文学趣味,就会更容易区分出什么是好的作品,好的作品应该是什么样子?这种从书本里得来的切身体会,是从任何的写作技巧书籍里所得不到的,也更能深化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当具备了一定阅读量,才会知道,什么才是好的文字,怎么样才能写出好的文字。
阅读储备量也能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思想和更独特的审美。而这些的习得,是成为一个好作家的必备内功。我们不能期待在朝夕之间获得这些,它是一个无比缓慢的过程。阅读开拓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知晓南北战争中的世态纷乱,看到郝思嘉的美丽和任性,也体会到那些浓得化不开的爱恋;阅读让我们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是不是仅仅去做加法,还是也要像斯特里克兰德一样,去做减法,回归最初;阅读也让我们能回到特定的历史中去,回到我们内心最柔软之地。阅读让我们渺小的肉体,变得无限之大;让我们得以深入体验、感知,进而思考这个世界,我们得以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眼光。这是从审美到视野的一次次全新洗礼。
提高阅读储备量的关键是要学会选书。我们在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可以看公认的经典书籍。但是慢慢地,要养成自己的阅读喜好,学会自己给自己找书。最好有特别喜爱的几个作家,然后扎实地去阅读他们的书籍。然后慢慢地,从读的那些书里,会找到写作的大致方向,这些会内化在内心深处,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会与血液融为一体。这样,当把书融进了自己的灵魂里,书就不再是书,而变成了我们自己。
其次要精读。
文学理论中有一条经典理论,即「对话理论」,就是把读者不再简单归为接受者,而是读者也参与到作者的写作过程之中。读者是主动参与者,他参与了作品,也和作者一起完成了作品。英国作家戴维・伯姆在《论对话》中说道:「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要进入到作品之中,一定要多读几遍,第一遍可以只是单纯地以读者的身份去阅读,就是欣赏式、凭兴趣和感觉去阅读;等到第二遍、第三遍就要以写作者的身份去读,去思考这本书你喜欢吗?为什么会喜欢?又为什么不喜欢?对自己吸引力最大的章节是什么,想想看作家是怎么做到的?同时,要注意作家的语言风格(比如,是如何断句、如何运用意象、如何主谓宾搭配等等),注意情节线索的设置(如何设置冲突、又是如何破解冲突),注意人物的设置(为何会设置这几个人物,他们出现的原因和作用是什么),也可以划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段落或写得不好的段落,想想看,这些对自己的写作有什么样的帮助?
精读能让我们从作家的角度体会写作的奥秘,发现一些在写作课程或写作书籍里看不到或体会不出来的写作诀窍。一个写作者最好的老师永远是书籍,而精读则能帮助我们参透这一切。
最后要不断地重读。
卡尔维诺说过,「经典的意义,就在于重读。」因为每一个时间段,对一本书的理解是不同的。当我们再次重读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本也不再是书本本身,它带有了往昔的回忆和场景,读书似乎变成了读自己、读人生。把一本好书读十遍,和读十本好书,你学到的东西完全是不一样。同样,把一本好书读一个月,和一个月读三十本书,你的知识积淀是有天壤之差的。写作者读书,要嚼出书中的味道来。一本书是如何成形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什么表达出来的?故事情节的张力是怎样体现的……这些都需要细细地体会,读书是急不来的。
当然,你也可以反驳我,陶渊明就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你会说这是一种极其豁达的读书态度。可是别忘了,不求甚解并不是陶渊明读书的最终结果,它后面紧跟着的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已经沉醉了读书的境界之中,他所说的不求甚解只是当时,但他会把这些记在心里。等有新的感触了,就会意了。所以,陶渊明是在用一辈子去看书,并将书融进了生活之中。这样理解,就能明白陶渊明为什么读完《山海经》后,会写出一组《读山海经十三首》。如果他真的只是泛泛地读,那他还会推敲并写出读后感吗?
我们都有盲目追求读书数量的时候。那个时候,知识体系还未形成,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对于好与坏的鉴别能力还不够。我们必须保证足够的阅读量,才能寻找到心仪的作家和作品,才能找到自己热爱的文学风格。但这真的只是最初阶段,初始阶段而已。等到最后,你的阅读趣味培养好了,你的读书,就当是深阅读,就当有自己的思考。
写作,先要写;后要阅读,精读。把自己当成一个写作者,站在写作者的立场去阅读。这时候的你,就不仅仅是被动的吸收,更要有主动的批判。你从前人的书里面看到了什么优点?你要怎样将之运用到写作中;同样,有什么缺点?而你应当如何去规避。
所以,看书是什么?何为看书?当盲目的追求阅读数量,以阅读的速度去掩饰内心的贫瘠,我不会说错。因为阅读本身,潜移默化之中就已经熏陶着我们。但我不会说这样的阅读是好的,是值得推崇的。阅读的目的不是阅读,不是你对别人说,我看过这本书了;不是你知道故事框架;这些都不是目的,阅读的真正目的,是能把它内化于心。一句话,阅读不是目的,思考才是最终目的。这其中独立精神与批判精神最为重要。
总之,像作家一样阅读,就是要善于学会自主阅读,寻找自己喜爱的作家,去消化和吸收这个作家的精髓[jīng suǐ],然后模仿,然后抛弃,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
本站(yanxuan.org)文档只用作读者试读欣赏!
请二十四小时内删除,喜欢作者请支持正版!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