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 浅色 自动

1孔融: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所属系列:魏晋名士录:那些乱世中的风流才子们-第一章 名士风流 始于洛下

孔融: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魏晋名士录:那些乱世中的风流才子们

01.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许昌。连日平静的皇宫突然传来消息:建安七子之首、九卿之一的孔融将被关押入狱。士卿大夫闻之,各个惶恐不安。

当身披铠甲的士兵来府中押解孔融时,他的两个儿子,一个九岁,一个八岁,正在玩琢钉的游戏,满脸稚气,却无惧色。孔融不忍,向来人讫求可否保全他们的性命。

谁知小儿不慌不忙地说:

「父亲难道见过覆巢之下,还有完卵的事吗?」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每读此文,都会扼腕痛惜。如此聪慧又无畏的少年,正闪耀着蓬勃、灵动的生命之光,却要惨死在刽子手的屠刀下。若有幸活下来,会不会成为像嵇康一样的绝代风流?

可惜浩瀚的史书中再也寻不着任何蛛丝马迹。弱小的身躯永远长眠于地下,只留下一句对世态最清醒透彻、对死亡最从容淡定的千古名言: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不知他们腹中藏有多少诗书,又耳儒目染了怎样的家庭教育,才会在生死关头表现出远超其年龄的智慧与气度。也许循着其父的生命轨迹,我们可以窥见一二。

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孙,出身书香门第之家。提及他,会不自觉地吟出「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的句子。四岁的幼儿,吃水果时主动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这于他可能是件不经意的举动,可在人才选拔尤为注重孝顺、谦让等美德的汉代,这件事让家人引以为豪。一传十,十传百,就成了轰动全国的感人事迹,后来还被写入启蒙教材《三字经》,传诵至今。

十岁那年,孔融离开家乡随父到京城。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有位名士叫李元礼,能登门拜访的要么是青年才俊要么是姑舅表亲。普通人,无名无份,前去定会吃闭门羮。

孔融偏偏不信邪,硬要闯一闯校尉府。

「我是李大人的亲戚。」

仆人连忙开门迎客。李元礼见来者是个陌生的小儿,满脸惊奇:

「你是我哪门子亲戚?」

「我的祖先孔子曾拜您的祖先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为师,所以咱们是世交。」

此言一出,满座宾客无不惊叹:这孩子太聪明了。有位陈大人不服气,想要挫挫他的锐气:

「小时聪明,长大未必啊!」

「大人想必小时候很聪明喽。」孔融立即怼回去。

胆识过人、反应敏捷、言语机智,少年孔融的表现让京城名流刮目相看。

十六岁时,哥哥的朋友、清议名士张俭因弹骇候览而遭人诬陷,被官府通缉。深夜里,四处逃亡的张俭敲开了孔府的大门。哥哥不在家,孔融毫不犹豫地收留了张俭。事情泄露后,孔氏兄弟也被逮捕。

官府不知判谁的罪。哥哥说:

「张俭是来找我的,罪过理应在自己」。

弟弟道:「收容张俭的是我,我应该承担罪责。」

兄弟俩争相赴死,被传为美谈,也再次为孔融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他的前程一片辉煌。

02.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争霸。享有重名的孔融先后在杨属、何进、董卓等人府中任幕僚,后被董卓贬至北海国,执政一方。本想大展宏图,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奈何作为一介儒生,孔融缺乏在乱世中横刀立马、叱咤风云的能力,几次都被黄巾军所败,差点丢了性命。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广泛招纳贤才,扩充实力。天下名士纷纷来到许昌,孔融也聚于曹操麾下。二人之间的恩怨就此展开。

对乱世枭雄的曹操,孔融起初抱有一线希望,幻想着他能成为复兴汉室的大救星。而对名满天下的孔融,曹操也相当重视,封他为将作大匠,待遇从优。

建安二年,因太尉杨彪(杨修的父亲)与袁术有姻亲关系,曹操将其打入牢狱。孔融闻之,来不及穿朝服,便闯入宫殿,当着文武百官斥责曹操,言语犀利,态度傲慢,丝毫不顾对方的颜面。也许为笼络人心,曹操表现得很大度,采纳了孔融的意见,释放了杨彪。

历经此事后,孔融成为当时的意见领袖,他也从将作大匠升任为少府,毕竟他的专长是诗书礼乐而非土木工程。

「坐上客恒满,樽中饮不空。」初到许昌的这段日子,应该是孔融最得意的时光。府里常常高朋满座,大家一起举杯畅饮、登高作赋、秉烛夜游,兴致上来时还会作诗为曹操歌功颂德。

可惜,二人的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曹操在军事上的逐步胜利,北方已无人能与其抗衡。掌握军政大权的曹操,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统治者,而那个孱弱的年轻皇帝,不过是他玩弄于股掌中的傀儡而已。

孔融,是汉室皇帝的坚定支持者。当初来许昌,就是寄希望于曹操,期盼他能辅佐献帝、复兴汉室。当这个愿望彻底破灭时,孔融的内心里充斥着失望、忿恨和不满。于是,他像一个愤青,一有机会就变着法子讥讽嘲笑曹操,以此来反抗他。

03.

军粮不够,曹操颁布禁酒令,以便酿酒的粮食能省下来。嗜酒如命的孔融马上站出来反对:

酒,关乎礼,不能禁。

然后滔滔不绝,从他的老祖宗孔子的「唯酒无量,不及乱」说起,后又长篇宏论,引经据典,大谈酒对先贤功业成败的作用。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俘获了绝色佳人甄氏。曹操喜欢美女,奈何儿子曹丕也喜欢,便赐给了他。

闻听此事,孔融立即上书,名曰《嘲曹公为子纳甄氏书》。里面写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作为文学家的曹操,瞥一眼题目就知道是在嘲讽自己,根本无须深究内容,但他忍不住对「妲己被赐周公」这样的风流八卦感到好奇,便有意问出自何典故。谁知这一问,便上了孔融的套:

「这是按照您现在的做法,想当然喽!」

放肆的调侃,像一根刺,扎进曹操的胸口,越来越深,隐隐作痛,让人极不舒服。

孔融得意洋洋,沉浸在口舌之争的快感中,并没有意识到危机感。他以为自己口吐莲花,殊不知早已引来杀身之祸。

祢衡,当时有名的喷子,也是孔融的忘年交。俩人常常秉烛夜谈,谈着谈着就忘了尺度,满嘴跑火车。譬如,提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孔融这样说:

又前与白衣祢衡跌宕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尔。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

——出自《后汉书·孔融传》

对父亲而言,孩子不过是放纵情欲的结果;对母亲来说,他又像存放在罐中的东西,到时间拿出来而已。

这种观点,即使放在如今,也会引起轩然大波,何况在讲究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换作任何统冶者,都无法忍受有人散布这等惊世骇俗的言论。曹操早就看不惯孔融,一声令下,将其打入牢狱。

杀人,对曹操而言不过是手起刀落的事。尽管他是伟大的诗人,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言壮语,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华美诗篇。他的文字,无不散发出苍凉、豪迈、磅礴的英雄气质。但在人性上,他又有刻薄、多疑、狡诈、凶残、独断的一面。「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对一个和自己处处作对、又试图阻碍自己雄霸天下的书生,他毫不留情地下了杀戮的命令。至于罪名,自然也罗列了几条,以堵住悠悠之口。

于是乎,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孔融喋血街头,妻儿皆被诛杀。

该如何定义孔融?

恃才傲物,注重虚名,不识时务,不懂收敛,不知低调,一味高歌猛进,用肆无忌惮的言论来渲泄不满、对抗曹操,在快意恩仇的世界里维护自己的信仰——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然而,为信仰而死,却是人世间最稀缺、最珍贵的美德。孔融的一言一行,如春风化雨,静静地渗入孩子的血液,滋养着他们的灵魂,为其生命浸染出一片浓郁璀璨的底色。因此,当面对死亡时,八岁的孩童才会坦然无惧地吟出: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备案号:YXX1jKKJkmNcxxxRKMOC9ldw

编辑于 2021-01-18 18:08 · 禁止转载

点击查看下一节

何晏:傅粉何郎,不惧卸妆

赞同 15

目录
3 评论

魏晋名士录:那些乱世中的风流才子们

行距共同体 等
×
拖拽到此处

图片将完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