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再用智商来衡量自己是否聪明
所属系列:突破认知瓶颈:给你的大脑操作系统升级-第二章 建立认知模型
不要再用智商来衡量自己是否聪明
突破认知瓶颈:给你的大脑操作系统升级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外观特征,不是智商高低,不是财富多少,而是认知能力的偏差,认知水平的高低。
智力测验旨在衡量人们的抽象能力、学习能力和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的一套测验。
西方早期智力测验主要任务有三方面:智力的鉴别,智力测验的方法,智力测验的应用,早在 1889 年西方已经开始研究。最初的出发点是从帮助一些心理迟钝的异常儿童恢复。
1905 年,比纳和助手西蒙发表了第一个心理取向的智力测验──比纳—西蒙量表,用语文、算术、常识等题目来测量判断、推理等高级心智活动。
此后随着研究深入,逐步开始采用智商的概念。智商是智力商数的意思。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出来的分数。再到后面,又出现了比率智商和更进一步优化的离差智商。这些测量标准只注意到量变而忽略了质变。
智商概念,即 IQ(由 Strem 在 1914 年定义)=心理年龄/生理年龄 X100。
假如一个八岁的孩子测得心理年龄是十岁,那么他的 IQ=心理年龄 10/生理年龄
8X100=125。
但现在不再用这方法测量 IQ,今天做智商测验时,被测者分数会被加起来,直接和同年龄组其他人进行比较,IQ 值为 100 是平均值。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对上述传统智力理论提出挑战。他采用了认知心理学的思想,认为个体智力上的差异是由于其对刺激情境的信息处理方式不同导致的。
斯腾伯格主张,人类智力是相互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各边可视为智力的三种成分,各边长度因人而异,从而形成智力的个别差异,三种智力成分为:
1)组合性智力: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思考、判断、推理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传统的智力测验测量的只是组合性智力);
2)经验性智力: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
3)实用性智力: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的知识经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
本世纪 60、70 年代到目前,可以看作智力测验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作为智力测验理论来源的智力领域和测验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特别是心理测量学与认知心理学相互结合的研究取向,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和趋势。
图片
加载中…
其实,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智力测验,都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智力测验存在文化偏差。智力这个概念本身就是西方式的, 它本身就存在文化偏差。东方人在应用测验方法和测试题的时候,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方式差异,使得测试结果有些偏差。智商测试题有绝大多数偏重于逻辑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属于认知能力的子集。
智商不等同于智力,目前的国际通行的智商测试方法通常是由语言、数字和图像等 3 部分内容组成。实际上智力的内涵远远超出这几项,智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创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智商测试只是心理咨询中一项科研或治疗的评定手段,并不能证明被测者是天才还是庸才。已经有多项心理学实验证明,智商和成功并非是强关联。
人类对于智力的概念仍属于迷糊,尚没有清晰定义(到现在人类还没有研究清楚,在意识层面和脑神经科学层面,仍在探索中)。而智商测量是精确的,以精确的理论去描述模糊的未知事物,本身就存在偏差,难免以偏概全。
因此,我们不要再用智商测试的结果来衡量自己是否聪明。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外观特征,不是智商高低,不是财富多少,而是认知能力的偏差。
认知是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对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视觉,是人类生理上的信息输入,而认知则是大脑对输入进行加工后的高级处理。研究认知的科学被称为认知科学。
从前判定一个人的智力程度以智商来衡量,但智商测量方法多种多样,存在每次测试的不一致性,而且并不能涵盖人类的各项行为能力测量。在如今的科学界,随着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神经科学的发展,重心逐步从智商测量转移到认知领域。
1) 认知决定智慧
中国的手机厂商们喜欢在发布会上谈手机的硬件配置,CPU 有多快,内存有多大,但唯独很少提到手机操作系统的改进(毕竟中国厂家们都是用安卓系统)。操作系统是手机处理信息能力的软件基础,是手机的总管家,操作系统和硬件结合在一起,就决定了手机的性能。
在操作系统上运行的各种软件,用来实现各种特定的需求或者解决特定问题。软件的好坏和分工决定了手机的功能。评价手机的好坏,如果只谈性能,就好比谈人类的聪明只谈智商一样,必须要把性能和功能结合起来评估。
智商只是评估人的认知能力中的一个指标,认知能力高的人智商一定也高,但智商高的人不一定认知能力高。
好消息是认知能力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方法是首先找到构成认知能力的因素中自身的短板,然后再逐步提高。
2)环境对认知的影响
环境为什么会影响认知,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人的成长绝对重要,奠定了一个人认知的基础。比如美国名校毕业的人,相对于绝大多数没有读过大学的人,眼界和见识肯定是不同的。当然,我说的是大多数,并不是全部。
人们成年后,进入工作和社交环境中。从大学毕业后是进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区别就很大,大公司的管理规范性可以让一个人从白纸开始就能够拥有足够的视野。
职场上,有句俗语叫屁股决定脑袋。普通的公司职员无法理解公司 CEO 的一些决策结果,大部分人无法理解财富榜上的富人做慈善事业,也无法理解中央政府作出的很多规划。
比如现在提出的「一带一路」,一些人泽果断看到商机,转身投入到外贸行业。
智商测试结果高,能说明你的大脑硬件性能高。我们都知道一台计算机要发挥出最大的效率,需要有非常好的一套操作系统和软件,也就是我们说的「认知能力」。
智商再高,但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能取得多少成就,这很难说。反过来,如果一个智商一般的人,但是有足够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可能会比前者取得的成就要高很多。
认知能力的重要性比智商要更高,毕竟人人不可能都是高智商,毕竟高智商和高颜值都属于先天基础。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基本上就决定了。但「认知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不断练习得到提升,这算得上是一个好消息。
什么是认知升级
图片
加载中…
什么是认知升级迭代
说迭代之前,先说什么是「反馈」。
反馈又称回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
反馈是学习的关键,没有反馈,很难学到任何知识。反馈也是刻意自觉练习的关键,没有反馈很难继续坚持刻意练习。
我们学单词,仅仅是背单词,即使背的滚瓜烂熟,但是没有和说英语的人尝试进行交流,缺乏反馈,大脑无法确定这些单词是不是对你有用。同时因为没有在使用单词的过程中获得乐趣,也就无法产生成就感。缺乏反馈会导致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没有获得成就感,二是没有刺激大脑回路。
假设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研究黑火药的人,偶然的机会,你发现了将硫磺、木炭、硝酸钾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剧烈的燃烧。但是你怎么知道哪种比例可以获得最佳的燃烧效能?怎样提纯硝酸钾?混入其他化学物质能不能加剧反应?
这些问题都需要你进行实践,不断变化配比,并观察结果,这就是一个反馈的过程。
在人类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过程中,当我们通过某种思维方式取得成果,例如你运用逆向思维发现了一个公司运营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让你觉得成就感十足。成就感会作为一个正向反馈给大脑,鼓励你下一次接着这样做。如果是某件事情失败了,从中获取教训,作为负反馈输入,这样在下一次就能避免重蹈覆辙。这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
而认知升级的不同在于,我们的知识需要更迭,思维方式更需要更迭。我们信奉的经验、方法论、对世界的看法、对价值的判断、对人性的把握,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为什么有许多事件会让我们觉得惊讶,为什么会有各种创新而我们自己很难创新,原因在于我们舍不得打破过去的思维定势。
我们用某种方法取得成功,不代表可以一次一次用下去。一个人从大公司来到小公司,之前用过的策略和方法就需要改变,因为环境变了,资源变了。我们从接受学校教育开始,到工作以后的经验积累,逐渐地积累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解决现实世界出现问题的模型),一招鲜吃遍天在信息时代已经不够用了,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当我们遇到阻碍的时候,觉得寸步难行的时候,就应该思考是不是要打破原有思维模型。
打破思维模型并不是全盘推翻,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更新,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当我们做互联网产品设计的时候,当我们需要开发一套软件系统来支撑业务的时候,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按部就班的把所有的功能都设计好,再进行漫长的开发,最后经过可靠的测试之后,交付给用户的时候,发现业务已经发生了变化,环境也不同了,这时候宛如白费力气,浪费资源和时间,由此遭遇失败。
如果一开始的时候遵循 MVP(最小可用产品)原则,在设计的初期按照最小化可用功能来设计,这样可以快速进行研发,并且进行不那么完美的测试,快速投入市场进行试错,并根据用户反馈来考虑增加新的功能,这样才能快速抢占市场获得成功。
这个过程也叫螺旋形上升。
把这样的思想放在认知升级上也是同样可以适用。把我们的认知当作一个在大脑中运行的软件来对待。每次我们都试着学习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并且运用到实践中,而不是试图让自己无所不能。根据我们实践的结果来逐步完善自己的认知,这就是认知升级的迭代过程。
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也是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
举例来说,大家熟知的天猫网上商城的商业模式是 B2C(商家对消费者),平台进行招商,商家入驻平台,消费者在平台上消费,购买产品,商家指定物流公司进行配送,平台为商家提供流量收费,商家赚取商品销售差价,物流公司提供物流服务赚取快递费,消费者获得商品。
传统的线下百货公司,把每个柜台拿出来进行招商,商家入驻,在柜台上放满商品,然后消费者进入商场购物,百货公司收取场地租金,商家赚取商品销售差价,消费者获得商品。把线下的百货、商场和天猫进行对比,会发现天猫实际上是「在线的商业地产」。
淘宝是 C2C(个人对个人)模式,平台提供平台,个人可以开店,消费者进行购买,物流公司配送,平台赚取流量费用。
无论是哪种商业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都包含着几个角色(平台、商家、消费者、物流公司),以及交易方式(购买、预售、团购)等等。我们把相关角色可以定义为「利益相关者」,而交易方式可以定义为「交易结构」。
那么对商业模式进行抽象后的本质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当你听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无论看上去有多复杂,但你只需要用上面那句话找出利益相关者,以及交易结构是什么样的。你就能很容易的判断这个商业模式是否成立,是否具备可行性。
例如,利益相关者的某个角色如果在这个商业模式中,根本没有任何收益,没有人会去做没有任何收益的事情(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的收益),所以这样的商业模式无法成立。
这就是深入理解事物本质之后的妙用。
定义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每天要面临许多的决策,大到公司的战略方向,小到午饭该吃什么,都可以统一称为「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定义问题。
小明问小李:「你有苹果吗?」。
小李说:「我没有苹果」。
小明只好饿死了。
表面上的问题是「你有苹果吗」,实际上的问题是「你有水果吗」或者是「你有吃的吗」。小李实际上有个梨,如果重新定义一下问题,小明说不定就不会饿死。
有些问题显而易见,有些问题却不像表面那样简单。如何解决贫困和吃不饱饭的问题,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给予金钱救济和食物,实际上帮助穷人给钱并不能解决问题,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帮助人们就业。
早些年政府也确实做过直接给予金钱和食物,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金钱和食物给得了一时给不了一世。贫困和吃不饱饭是个表象,本质上是缺乏一个可靠的,能够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包括法律、社会、政治等)。所以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建立这个有效的经济体系。
在某些国家,食物匮乏并非是饥饿的根本原因。饥饿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种是没有足够的食物够人们吃(经济问题),一种是人们吃不到足够的食物(政治问题)。两种原因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何重新定义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其次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通俗的说法就是不要人云亦云,需要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
价值判断指的是,我们需要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判断价值,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要看有没有价值,价值判断的标准是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目标,而不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有价值,但不一定对你就有价值。
思维工具指的是一些帮助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例如逆向思维、交叉思维,还包括观察力等等。
抽象是为了发现事物本质,发现本质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事物,从而不至于流于表面。有许多事情,80% 的人只看到表面,16% 的人能够看到更深一层,3.2% 人的能够看到再深一层,剩下的 0.8% 的人能够看清本质。看到本质,所做的应对方法才能准确、快速的进行决策。
推理是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例如「客观规律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是客观规律,所以,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段话就是一个推理。其中「客观规律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是客观规律」是两个已知的判断,从这两个判断推出「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样一个新的判断。任何一个推理都包含已知判断、新的判断和一定的推理形式。作为推理的已知判断叫前提,根据前提推出新的判断叫结论。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理由与推断,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以上几个部分互相之间有关联,成为一个横向的过程,不一定完全按照这个顺序,但是都具备这几个要素。由此构成认知处理。
道与术
思维方式是「道」,做事方法是「术」,不学道而只学术,实际上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道」不常得,「术」却随手可得。万物相通的这一部分,称之为「道」。有了自己的「道」,宛如古代武林高手修炼了顶尖内功心法,举手投足之间,便可杀敌于无形。内功修炼好了,飞花拈叶皆可伤人。不必拘泥于手中有没有倚天剑屠龙刀。
道是接近事物本质的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关于这句话的翻译和解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抽象到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任何抽象的事物,一旦要进行解读,就会沦为具体,并且不够全面,就像我为了举例「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举例了 B2C 模式,但 B2C 模式并非能代表所有商业模式,只是个案。这也是解读的弊端,利于理解,但容易让读者思维有局限。
「道可道,非常道」,早期文字是「道可道,非恒道」,汉代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恒」改为「常」。另外,第二个「道」并非常人理解的「言、说」的意思,不然就变成玄学了。我更倾向于理解为「实践」的意思。道德经 5000 字,则是对于「道」这个规律的解说和实践指南。
老子的「道」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学习「道」,可以利用哲学这个大杀器。我的意思是有选择性的利用哲学的思维方式、逻辑。说具体一些就是,对任何事物存在好奇心,存在疑问并且尝试自己去寻找答案,从表面深入到本质,哲学研究的都是本质问题。
从中国哲学看,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是增加积极的知识(即关于实际的信息),「为道」的目的是提高精神境界。他认为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老子道德经中的道)。
哲学有一些基础的概念,可以帮助自己思考,例如什么是「概念」,知道如何对一个事物下「定义」,什么是「论证」,该如何「论证」等等。也有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这些思维工具。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是构成判断(命题)和论证(推理)的最基本要素,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所以一定要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澄清。
在认知科学领域,有个著名的「认知六边形」理论,即哲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交叉在一起成为「认知科学」。
语言和意识关系密切,要不怎么会有东方思维和西方思维的差别,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正如数学、物理也有一套符号系统一样,都是利于人类更好的表达意识。神经科学从生物角度来研究意识和实体的关系,而计算机科学则是人类试图在硅上进行再造大脑的研究,例如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技术,便是神经科学在计算机领域的应用。反过来,计算机科学对于研究认知科学又有帮助。
这对于我们的提示是,提升认知需要注意「交叉思维」,在如上六个学科中,适当的学习相关知识,有助于提升认知。
别忘记反思,反思是个宝物,可惜大多数人都忘记反思。每当我们踩过坑,付出了代价,除了懊悔之外,我们应该反思。当我们做得好,取得成绩的时候,也要反思,我们做了什么事才能取得成绩,而不是稀里糊涂的运气好把事情给做成了。
如上是关于「道」的简述,接下来说说「术」。
老子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庄子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
老子的意思是,只掌握了道,但是不懂具体的行业、专属技能没有关系,有「道」这个基础,学「术」容易多了。如果只有「术」而没有「道」,那么发展有限,人也容易浮于表面。
庄子的意思是,用「道」来指导「术」,事情就能做成。脱离「道」这个事物规律,「术」也是白费力气,必然失败。
这里所说的术,就是我们如今的各种行业、岗位、专属技能。无论是运营、市场、IT 技术、财务、人力资源等等。
当你有自己的「道」,你就可以不再依靠具体的行业和岗位。这样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大公司的管理层中,高管可以不受专业限制的分管某一块业务。例如阿里巴巴集团曾经有一位 CTO 是一位心理学博士,在专业上和技术研发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他掌握了「道」,即使是心理学专业也能分管技术。
实践和反思(知行合一)
实践和反思将整个认知过程变成闭环。
实现闭环,才能不断的进行认知升级迭代。
实践和反思结合在一起,便是知行合一。
当我们看到一句话「重新定义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文章中也举例说明,你看完之后也认为是这样的,这是一句有道理的话。如果仅仅停留在认同的层面,那么这句话对你的帮助除了你可以作为一项谈资来运用之外,并没有其他帮助。
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思考,生活中处处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我们有能力解决,那么我们可以付诸行动。有些问题涉及民生,作为个人我们的能力有限,但我们可以用思想实验来帮助我们思考,例如如何解决春运买票难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可能要解决的是如何让人们春节不再进行大迁徙的问题)。
思想实验是指:使用想象力去进行的实验,所做的都是在现实中无法做到(或现实未做到)的实验。 例如爱因斯坦有关相对运动的著名思想实验,又例如在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合著的科普读物《物理之演进》中,就有一个实验要求读者想像一个平滑,无摩擦力的地面及球体进行实验,但这在现实(或暂时)是做不到的。思想实验需求的是想象力,而不是感官。 爱因斯坦曾说:「理论的真理在你的心智中,不在你的眼睛里。」而在这其中。伽利略的实验大多数就是思想实验,历史已经证明他并没有从比萨斜塔上同时扔 2 个铁球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错误。
让我们试着来思考一些问题:
如何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如何解决车辆拥堵的问题?
如何解决肥胖的问题?
如何解决时间不够用的问题?
如何解决打发时间的问题?
……
认知升级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的过程,还是思考的过程,实践的过程,输出的过程。
备案号:YXX13KaDRGse6mdKpSNBlM
编辑于 2020-05-14 00:04 · 禁止转载
点击查看下一节
8 个要点助你实现认知迭代
赞同 134
目录
24 评论
突破认知瓶颈:给你的大脑操作系统升级
行距共同体 等
×
拖拽到此处
图片将完成下载
由AIX智能下载器(图片/视频/音乐/文档) Pro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