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 浅色 自动

1莫斯洞穴探险:为了救你,我要打碎你的锁骨

所属系列:生死反转:决定命运的极限抉择

1959 年 3 月,一名瘦小的女性正拿着撬棍在击打一个男人的锁骨。

他疼得直嚎,肉被撬棍打得稀烂,却不反抗。

但这不是谋杀,而是救援。

暴风雨前夕
1959 年 3 月 22 日,英国德比郡卡斯尔顿。

这天,20 岁的尼尔·莫斯准备来一场刺激的洞穴探险。

加载中…尼尔·莫斯

他是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的高材生,主攻哲学。

可能是天性使然,莫斯非常热爱探险。

很早之前,他就成了英国洞穴协会的成员。

作为协会的资深成员,莫斯也探索过不少洞穴。

探洞,肯定是有风险的。

但每次,他和同伴们都能化险为夷。

丰富的成功经验让莫斯自信满满。

这次,他要玩个大的。

莫斯决定去英国最著名的洞穴之一——山顶洞穴。

而就在一个月前,这个洞穴还被开辟出了一条新道路。

但具体是什么样的,还不清楚。

好奇心极强的莫斯,自然也想去看看。

山顶洞穴位于卡斯尔顿村的西南角,是实打实的「纯天然」洞穴。

而且,它还有一个不雅但响亮的外号:

「魔鬼的屁股」。

就连洞里流出来的河,也叫「冥河」。

而它之所以被叫作「魔鬼」,就是因为它有一个复杂得可怕的洞穴系统。

加载中…洞穴结构示意图

英国著名古生物和历史学家威廉·卡姆登曾这样评价道:

「地下有一个洞穴被称为魔鬼的屁股,它嘴巴张开,里面有许多转弯和重复的房间。」

「河流和溪流在这里流淌,里边还有巨大的死水池。」

死水池、魔鬼、冥河……
这不就是这些探险家们想要追求的刺激吗?

于是,一群人拿上装备,沿着小路,一溜儿来到了山顶洞穴入口。

这个入口是英国最大的洞穴入口。

加载中…山顶洞穴入口处

抵达了目的地后,莫斯和朋友们对着眼前的景色啧啧称奇:

不愧是英国最大的洞穴之一,有排场!

几个人有说有笑地走了进去。

可没走几步,他们就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

千百年来沉积的石灰岩,在洞穴的穴壁上形成了壮丽的景观:

钟乳石、石笋、石幔、石花……
就连饶是见多识广的洞穴协会成员,也看花了眼。

看了这景色,莫斯就知道:

他来对地方了。

莫斯带着队友继续前进,想要看看这「魔鬼洞穴」还有什么惊人之处。

在洞穴的入口处,有几条通道,被称为「前庭」。

「前庭」相对宽敞,进去还比较容易一些。

于是,由莫斯带头,几个人一步步地往里爬。

没过多久,他们就来到了一个叫「上画廊」的地方。

加载中…洞穴内部结构

这里通道比较宽,岩壁上布满了已经存在成千上万年的钟乳石。

「上画廊」的美名,就是这么来的。

他们在这里停留了一会,恢复一下体力。

因为等一下,他们就要钻进眼前这个极为狭窄的通道——「皮克林通道」。

这通道窄到什么程度呢?

人在里边只能微微弓背,抬个头就被撞得眼冒金星。

就连最苗条的探险队员,侧着身也要被卡在通道里。

想想就刺激。

休息完以后,还是莫斯带头。

他激动地打开头顶的探照灯,趴到地上,然后像蛇一样「呲」地一下就钻了进去。

其他七个人也跟上脚步。

他们像开火车一样,头连着前一个人的脚,一个接着一个爬进通道。

天然的溶洞里没有光源。

莫斯只能靠着头上的探照灯,照亮眼前的一小块地。

艰难地爬了半天,八人终于抵达了皮克林通道末端的「开阔处」。

所谓开阔,也只是相对而言。

稍作休息之后,莫斯就和同伴们一起,爬入了通往石笋室的唯一通道——眼孔。

这个眼孔,整体构造是先宽后窄再宽的。

其中最窄的地方,直径只有 30 厘米。

什么概念?

一支铅笔长度大概是 20 厘米。

也就是说,这里最小的地方,也就一根半铅笔长的宽度。

但好在洞壁上全是滑溜溜的泥水,充当了天然的润滑剂。

只要莫斯稍稍挪动一下身子,就能往前滑。

常年锻炼的几人身材都还不错,总算是有惊无险地通过了眼孔。

终于,八人来到了此行的最终目的地:

石笋室。

目前尼尔·莫斯一行人所处的,正是石笋室的入口。

加载中…石笋室内部示意图

石笋室位于地下 305 米处,里边还有一条呈 45 度的斜坡。

在斜坡的终点,就是通往周年纪念堂的道路。

但是,莫斯并不打算去那里。

他想要去的是,石笋室中部的那条狭长通道。

这就是一个月前,被另外一个四人探险小队探索出来的路径。

这个通道并不是完全垂直的。

它的上部垂直部分 3.6 米;
中部弯曲的 45 度部分有 3 米;
下方垂直部分则有 5.4 米长。

因为它的形状像开瓶器,姑且称它为「开瓶器」。

加载中…开瓶器入口

「开瓶器」的整个上半部分,平均直径只有 45 厘米。

整个洞壁都非常潮湿,一直有水和泥浆缓缓流过。

可以说,向下垂直纵深探索相当困难。

稍有不慎,就可能摔下去。

因此,为了安全起见,几人先将一条 23 米长的绳梯放入「开瓶器」内。

莫斯是一行人中身材最为高挑纤细的。

所以,他打头阵再合适不过。

于是,在朋友们的鼓舞下,莫斯深吸一口气,进入了通道。

殊不知,这将是他一生中最后悔的决定。

危险来临
3 月 22 日下午 3 点 30 分,尼尔·莫斯进入了「开瓶器」。

他提臀吸气,抓着绳梯,背靠通道墙壁,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往下挪动。

又窄又滑的岩壁让他每走一步都要缓好一会。

这要是一失足,可就真成千古恨了。

很快,莫斯就爬到了上半部的中段位置。

可就在这时,变故发生了。

当莫斯还想要往下走时,他感到腹部一紧。

莫斯的肚子被岩石死死地卡住了!

加载中…尼尔·莫斯被卡住

这块石头占去了本就狭窄的通道半壁江山。

莫斯想往上。

可他一用力,腹部的肉就被凹凸不平的石头表面摩擦得生疼。

这可怎么办?

怎么动都疼。

慌乱的莫斯腾出手,绳梯稍微有些晃动。

他只靠背部和脚支撑着。

调整好姿势后,莫斯用力向上推石头。

只要把石头弄开,他就能继续移动了。

但现实远比想象残酷太多:

这块石头是长在岩壁上的。

通道窄得莫斯根本施展不开,弯个胳膊都费劲。

莫斯又没有专业工具,根本没办法挪动这颗石头。

无奈之下,莫斯只能「以进为退」:

再向下探探,看看有没有别的方法。

然而,这个决定,直接断绝了他的后路。

莫斯仰起头,深吸一口气,收紧腹部,借助重力,整个人缓缓下移。

又是扭动身体,又是压缩腹部……
终于,在他快把早饭吐出来的前一刻,成功了。

莫斯的腹部和大半个身子总算脱离了巨石的束缚。

然而,就在莫斯还想要往下挪动的时候,他的两只手臂又被石头给卡住了。

都到这了,不下去不行啊。

而且,以他的身材,应该还能再往下蹭蹭。

于是,莫斯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下挤。

好在他足够苗条,虽然蹭得锁骨生疼,但还是滑下去了。

在原本空气稀薄的通道,莫斯的体力消耗比以往还要快。

这一番折腾,几乎让他筋疲力尽。

但莫斯并不打算放弃。

他慢慢往下爬,经过了 45 度的斜角后,晃晃悠悠地来到开瓶器上段的末尾。

莫斯微微叹了口气:

终于到了。

于是,莫斯在这里停了下来,想要呼吁自己的伙伴也下来看看。

可一抬头,眼前的一幕,让莫斯的笑脸瞬间垮了下来。

出大问题了!

原来,刚刚在巨石处的反复横跳,导致本就松散易晃动的绳梯纠结成一团。

然后,它卡在了开瓶器上中段交界处 45 度的斜面上。

莫斯彻底慌了:

天呐,他要怎么回去?

本来他就没有体力继续向下探索,现在梯子也算半报废了……
要不,先回入口处休息一下,再做打算?

然而,莫斯还忽略了一件事:

要想回去,还得经过刚刚卡住他的那块大岩石。

之前,他还有充足的体力和它对抗。

现在,他是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再加上洞内氧气不足,因为刚刚的使劲,莫斯感到呼吸急促。

但他知道,自己不能放弃。

不然,就是死路一条。

于是,莫斯再次抓住绳梯往上爬。

果不其然「梅开二度」,他又被卡住了。

还是卡在两只手臂的地方。

这巨石上的椭圆形缝隙,几乎被他堵得严严实实。

又急又恼的莫斯使出全身力气向上挤。

但过去了好几分钟,他依然动弹不得。

莫斯的肩膀被岩石凸起的地方割得生疼。

头、脖子和下半身像被分裂了。

更惨的是,他抖动身体的那几下,把探照灯也抖了下去。

莫斯周围的一切瞬间被黑暗吞噬。

过了一会,他听见从通道深处传来了「砰」的一声。

探照灯摔碎了,连着他最后的希望一起。

绝望的莫斯缓缓抬起头,使劲地向洞口的同伴们大喊:

「我被卡住了!我动不了了!」

求救声沿着狭窄的通道冲了出去,很快就传到了同伴耳朵里。

什么?

莫斯被卡住了?!

同伴赶紧扔了一截绳索下去,想把他拉上来。

绳索从莫斯的面前径直落了下去。

但他因为手臂被夹住,只能微微调整小臂。

在折腾了好几分钟后,绳索终于成功绑在了他的胸口处。

一切准备就绪。

上边的几个人一起抓着绳子,身体往后倒去,后脚往前使力,一步一步往后退。

莫斯也配合同伴,拼命向上扭动自己的身躯。

几秒过后,绳子向后摩擦了几公分。

莫斯的身体动了!

可还没开心多久,莫斯又被卡住了。

同伴们和莫斯再次使劲。

然而就在下一秒,绳子「咔嚓」一下,断了!

上边的人面面相觑,然后又拿出准备好的另外几条绳子,往下扔去。

可没几个回合,绳子无一例外,全部断了。

这下,莫斯彻底被卡死了。

尝试救援
3 月 22 日下午 7:30,尼尔被困的第四个小时。

没了工具,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绝望了。

但他们,肯定没底下的莫斯慌乱。

可人一慌,倒霉事就接踵而来。

此时,洞穴外已经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整个洞穴的岩壁变得极为潮湿。

但莫斯并不知道。

他还在里边拼命挣扎,用背部力量不断往外蹭。

慌乱中,莫斯抓住绳梯的手一滑!

他直接以垂直的姿势滑到了通道的拐弯处!

这处拐弯,直径只有 26 厘米。

他身体各处也被磕得生疼,心里更是往下一沉:

这可怎么上去啊?

莫斯光踩在绳梯上就已经竭尽全力,更别说弯动膝盖向上攀爬了。

见尼尔·莫斯处境越发危险,同伴们也不管绳梯会不会断了。

他们抓起绳梯的一端,就拼命向上拉。

可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仅仅上升了几公分,莫斯就动弹不得。

不过空间稍微宽敞了一点。

于是,他立刻弯起膝盖,踩住绳梯,向上爬了一格,回到之前被卡的位置。

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

莫斯死死盯着那块岩石。

他知道,可能只有这一次机会。

莫斯在一瞬间使尽全身力气往上挤去。

上边的人拼命拉着绳梯,腰部以上已经基本和地板平行。

然而「梅开三度」,他的手臂处又卡在了岩石处。

这次,比之前卡得更死。

与此同时,另外七个人一阵眩晕,纷纷跌坐在地上。

洞穴本来就通风不畅。

刚刚折腾了这么久,莫斯的同伴们纷纷出现了缺氧的症状。

地处狭窄通道的莫斯情况比同伴还糟糕。

呼吸困难,头昏眼花……他的脑袋已经开始出现混乱。

但即便如此,他也清楚再这么浪费时间没什么用。

于是,莫斯抬起头,用最后的力气向同伴喊道:

「不用管我了,你们快出去吃饭吧。」

可现在,谁还吃得下饭?

但留在这确实没有什么用。

他们得去找更专业的人来帮忙。

于是,剩下七人回到了洞口,准备去找人。

最后,只留下莫斯一人等待救援。

莫斯眼看着洞口的光亮逐渐消失,眼角泛起了泪光。

他,还能活着出去吗? 
呼叫外援
3 月 22 日晚上,英国皇家空军山地救援队接到了求助。

他们带上装备立刻出动,来到了山顶洞穴。

然而抓马的是,因为他们救人心切,走路太快。

有几位救援人员还没抵达「石笋室」,就缺氧了。

体力尚可的救援人员都这样,莫斯的处境可想而知。

救援人员休息一阵后,再次整装出发。

很快,他们就来到了「开瓶器」入口。

这里一片昏暗,救援人员根本看不清莫斯的情况。

于是,他们拿出探照灯向洞口里边探去,一下就看到了只探出四分之一身体的莫斯。

但看到此情此景,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因为,此时的莫斯已经昏迷过去,嘴唇也开始发紫了!

也就是说,莫斯现在严重缺氧!

当务之急,是要给他供氧。

必须在保证能救出他之前,让他活着。

此时,是 3 月 23 日凌晨 1 点。

距离尼尔被困,已经过去 9 个半小时。

救援队赶紧从附近的医院调来一批氧气瓶,还带来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约翰·卡特。

洞穴内外漆黑一片。

原先的洞穴入口处的小河,因为下雨变得浪涛翻滚。

稍有不慎,就会翻船。

为谨慎起见,救援人员以接龙的方式,将氧气瓶一个一个送进洞穴内。

几番折腾后,救援人员和医生带着物资,艰难地来到了开瓶器入口。

加载中…约翰·卡特

卡特一声令下,救援队员们纷纷打开氧气瓶。

通道内部的氧气含量在一瞬间被拔高。

昏迷了许久的尼尔·莫斯也终于悠悠转醒。

但是,他的情况仍然不乐观:

长期缺氧已经对他的大脑造成了损伤。

现在的莫斯连话都说不利索。

他的手臂也被岩石压得几乎麻痹,脚无力踩墙壁。

可以说,他现在几乎是悬空状态被岩石夹着。

洞口的救援人员尝试和他交流,但多数时候只能得到一串意味不明的咕哝。

莫斯已经意识不清了,情况相当危急!

卡特医生立刻给莫斯送去一些食物和水,让他恢复点体力。

结果,才刚下到「开瓶器」的六分之一处,卡特医生就开始头昏眼花。

食物和水没送到,自己还差点折在里面。

那只能换个方法了:

给莫斯戴上氧气面罩。

然而,纵观洞穴内的所有救援人员,也只有四个能勉强清醒着下洞。

这还是保持头朝上脚朝下的情况下。

如果要给莫斯戴上氧气面罩,救援队员就必须头朝下脚朝上。

在氧气含量极其低的狭小通道内,这无疑是「自杀」。

一旦脑部出血,轻则昏迷,重则没命。

但其中四个抱有极强使命感的救援人员,并不打算放弃。

他们一个接着一个下洞,想要救回莫斯的命。

然而,前三个都宣告失败,昏迷着被拉了出来。

这下,最后一名救援者罗恩·皮特斯,成了所有人的希望。

但他能成功吗?

艰难的下洞救援

加载中…罗恩·皮特斯

皮特斯在身上绑上了绳子缓缓下洞。

越往下,空气越稀薄,再加上倒立前进,他越发头晕。

但皮特斯依然强忍着痛苦,让队友继续往下放。

然而,就在他好不容易摸到莫斯的肩膀时,突然眼前一黑,紧接着开始大口大口喘着粗气。

洞口的同伴们被洞里传来的巨大喘息声吓了一大跳。

他们赶紧将皮斯特拉了回去。

皮斯特立刻瘫倒在地,大口地呼吸。

但还没休息多久,他就坚定地跟同伴说:

「让我再试一次。」

于是,他又一次进入「开瓶器」。

有了刚刚的经验,这次他成功把氧气面罩给尼尔·莫斯戴上。

不仅如此,皮特斯还在他的胸上拴了一根足够结实的救援绳。

莫斯有救了!

可救援人员还没开心多久,意外状况又出现了:

因为绳子绑得太紧,莫斯呼吸比之前更困难了。

如果救援人员用力拉扯绳子,很可能就会让莫斯窒息而死。

那怎么办?

只能将绑住莫斯的绳子解开,再换一个办法救人。

无奈之下,皮特斯只能硬着头皮又下去一趟,解开了莫斯胸口的绳子。

这三次来回,他的身体也彻底「报废」了。

距离尼尔·莫斯被困已经过去了十余个小时。

经验丰富的救援人员缺氧的缺氧,昏迷的昏迷。

但莫斯依然纹丝不动地卡在原地。

因为刚刚的折腾,他的状态更差了:

不仅缺氧,而且疲惫,求生意识也在慢慢削减。

谁也不知道,莫斯还能坚持多久。

万般无奈之下,卡特医生只能先让莫斯「卡得舒服点」。

他将一台空气净化器带入洞穴内,为莫斯置换出呼吸所需要的氧气。

接着,救援人员又将一根带有钩子的绳索放进通道。

好消息是:

钩子挂住了尼尔的裤子。

坏消息是:

绳子在上拉的过程中又卡住了。

事实再一次证明:

一切努力,都只是徒劳无功。

与此同时,莫斯被困的消息越传越广,越来越多的救援人员闻讯而来。

莫斯的父亲,也火急火燎地来到了山顶洞穴。

他向所有队员承诺:

只要能把儿子救出来,就给救援队一大笔酬金!

可眼下,该试的办法都试了,救援人员也无能为力。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考虑将那块卡住莫斯的岩石敲碎呢?

听起来是可行的。

但问题是:

整个通道非常窄,能够敲碎石头的设备,根本放不下去。

就算是人工进行作业,也需要头朝下进入通道。

光是给尼尔·莫斯戴氧气面罩都折损了三员大将,更别说带着设备砍石头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救援人员试过打碎石头。

但最终都失败了。

因为,生长在洞穴幽深处可是上万年的沉积岩,很难被敲碎。

这时候,可能又有人问了:

如果另开通道到尼尔脚下「开瓶器」中段,从那里救他呢?

确实是个好办法。

但刚刚也说了:岩壁太硬,设备进不来。

那人力不够,机械也不够硬核。

那要怎么救莫斯?

或许,只能从尼尔·莫斯身上找突破口。

就在这时,突然有人想到了办法:

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人!

把他身体变窄不就行了?

最后的办法

变窄?

怎么变?

有人提议:

「或许,可以打断尼尔·莫斯的锁骨。」

「这样他的肩膀就不会被卡住,救援也可以顺利进行了。」

在场的人听了如此大胆的发言,第一反应都是:

卧槽,这人在说什么,疯了吧?

打断锁骨,这得有多疼?

所有人近乎同时看向了洞穴里的莫斯。

此时的他微微张着嘴唇,呢喃着什么。

可以看出,整个人已经意识不清了。

也是在同一时刻,大家心中都闪过一个念头:

或许,这会是最好的办法。

莫斯已经被困了十多个小时了。

如果用硬拉的办法把人救上来了,他的双臂也大概率保不住。

莫斯才 20 岁,没有双臂,他以后怎么办?

但是,再不施展有效救援,别说双臂了,莫斯的命都要完蛋。

没有命,又哪来的以后呢?

没错。

砸碎锁骨,的确是唯一的办法了。

此时意识不清醒的莫斯,还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什么。

在有了计划后,救援队还需要一个能下到洞穴里边的人。

但在场唯一一个能完成这项任务的皮特斯因为先前的救援行动,已经体力不支。

再让他下通道,无异于要他命。

于是,当地的广播电台开始循环播放救援请求:

「我们需要一名身材瘦小,力气较大的救援人员,对被困者进行施救!」

身材要小,因为必须顺利进入通道;
力气要大,不然没法打断尼尔·莫斯的锁骨。

没想到,还真有人能符合这个刁钻的要求:

一个勇敢的 18 岁姑娘,琼·贝丽。

加载中…琼·贝丽

贝丽装上探照灯,带着有尖角的撬棍,顺利进入「开瓶器」。

为什么不给莫斯打麻药?

因为做不到。

在那种昏暗且缺氧的情况下,救援人员本来就很难保持清醒。

还要让他们给莫斯打麻药,根本不可能。

贝丽下去以后,卡特医生在洞口使劲呼喊莫斯,希望他能清醒一点。

没错。

他们要在莫斯清醒的情况下,敲碎他的锁骨。

不然,莫斯很可能会因为昏迷陷入休克。

过了一会儿,贝丽来到了莫斯面前。

紧接着,她一边安慰莫斯,一边把计划告诉他。

莫斯没说话,眼神复杂地看着贝丽。

他知道,自己现在别无选择,只能艰难地点点头。

在得到本人首肯后,贝丽屏住呼吸,缓缓举起撬棍。

如果能一次成功,那么对自己和莫斯来说都是最好的。

想到这,她用能使出的最大力气,将撬棍重重敲在尼尔的锁骨上。

撬棍一下陷进莫斯的肉里。

「啊啊啊啊——」

撬棍击打骨头的声音和莫斯的嚎哭,被这幽深的通道无限放大。

在摇晃的灯光中,能看见撬棍上的血迹,被血液浸湿的岩石。

隐隐约约,还能看见贝丽手臂一上一下的影子。

莫斯的脸狰狞作一团,眼泪瞬间被逼出眼眶。

好痛!

好痛!

才 20 岁的莫斯,根本没法承受这种痛苦。

他满脑子里只有这两个字。

而上方的救援人员在听到尖叫声后,立刻用力拉动绳子,想把莫斯拉上来。

他们并不知道锁骨有没有被打断。

但拉就对了。

然而无论他们怎么拉,莫斯仍然被卡在原地,动弹不得。

洞里边的贝丽很快就精疲力竭了:

通道太狭窄,她根本施展不开。

这一折腾,莫斯直接疼晕了过去。

贝丽立刻让顶上的同伴停止拉绳子。

她皱着眉头,咬紧牙关举起撬棍,再一次敲向刚才的位置。

一下、两下……
因为用力过猛,贝丽满脸是汗,呼吸也渐渐不畅。

但是她没有放弃。

她被拉出通道吸氧,然后再回去……
来来回回,整整持续了六个小时。

你没看错。

莫斯就这样,被生生敲了六个小时。

在这期间,整个洞穴里都是尖叫声和敲打牛肉般的闷响。

但尼尔的锁骨就像存在了好几千年的沉积岩。

无论贝丽怎么努力就是敲不断。

在反复的折磨中,尼尔的气息也越来越弱。

最后,他甚至连惨叫声都发不出来,只能从喉咙里发出「嗞嗞」电流一样的声音。

最终,这所谓最有可能成功的救援方法,也不得不宣告失败。

回天无力

此时,尼尔·莫斯已经被困超过二十小时。

洞穴外的雨越下越大。

湿滑的泥浆和雨水,已经淹没了「开瓶器」的下半部分。

绳索和绳梯,也有大半被泥水吞噬。

每一个救援人员的身上,都淌满了土黄色的泥浆。

加载中…实施救援的人员

「轰隆!」

突然,一阵巨大的雷声惊了所有人一跳。

一瞬间,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雨水不断涌入山顶洞穴内,地势低洼的部分已经蓄起了小水池。

太危险了。

如果现在还不走,那所有人都要死在石笋室里。

无奈之下,救援队只能先行撤出。

临走前,他们看了莫斯最后一眼。

只见,雨水伴随着泥土,正往他的身上流去,和锁骨处流出的血混合在一起。

他们知道现在撤退意味着什么。

但是无意义的等待,只会造成更多的牺牲。

于是,所有人匆匆爬了出去,在洞外惴惴不安地等待着。

他们祈祷尼尔·莫斯能多撑一会。

但是理智告诉他们:

希望微乎其微。

几个小时过去后,雨势终于慢慢变小。

救援队立刻带着设备返回石笋室。

然而眼前的场景,让他们呼吸一滞:

整个「开瓶器」,已经被肮脏的泥水灌满。

莫斯被泥土活埋了!

没人知道通道是什么时候被堵上的。

谁也不知道,莫斯在临死前究竟承受了怎么样的痛苦。

如果他在那一刻恢复了清醒的话……
救援人员无法再思考下去。

他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将「开瓶器」内的泥水抽干。

果不其然,希望还是破灭了。
3 月 24 日凌晨 3:00,卡特医生宣布:

尼尔·莫斯已经失去生命体征。

一时间,石笋室内落针可闻。

缺氧、窒息、昏迷、剧痛……
而始终等候在山顶洞穴入口处的埃里克·莫斯,还是没能等来自己的儿子。

尽管他悲痛欲绝,但也没有失去理智。

这位父亲拉着这些救援人员的手,真挚地说:

「谢谢你们的努力,但是,我希望能让孩子留在那里。」

「我不希望再有人为了将他带出来而遭遇危险。」

队员们被这位父亲的理智感动,同意了这个请求。

但他们并没有像平常一样用混凝土堵死「开瓶器」的洞口。

队员们收集来一些松散的岩石封住「开瓶器」,希望长眠地下的莫斯也能更舒服一点。

加载中…满身泥泞的救援人员

为了纪念莫斯,石笋室被重新命名为「莫斯室」。

而另一边,在 1959 年 8 月,罗恩·皮特斯和其他三名救援人员被授予乔治十字勋章。

这是英国授予平民和军人的高级荣誉,表彰的是:

「最伟大的英勇行为和极端情况下展现出的杰出勇气」。

莫斯的经历,也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宣传。

欧洲各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报纸上,都出现了相关报道。

然而,媒体的过度关注也带来了负面效应:

尼尔·莫斯探险出了事,我可不一定。

我偏要去看看,那个小小的「莫斯室」有没有这么厉害。

为了把这些病态的探险者拒之门外,山顶洞穴增设了严格的准入规则。

同时,片区负责人也决定对整个山顶洞穴进行开发。

加载中…现在的山顶洞穴

时至今日,山顶洞穴的前庭部分已经被开发完毕。

原本幽深的洞窟,现在成了可以容纳数百人的天然展厅。

人们可以一边看着电影或者听着音乐会,一边欣赏洞窟内的钟乳石景观。
2004 年,斯蒂芬·布斯的小说《最后的呼吸》中再一次复现了尼尔·莫斯的故事 。
2006 年,德比郡本土导演卡弗戴夫·韦伯拍摄了《为生命而战——尼尔·莫斯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让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的「山顶洞穴救援」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

人们将会永远铭记那些为救援不顾自身安危的队员们。

当然,也会永远记住为探险事业献出生命的年轻男孩——尼尔·莫斯。

一些想法

洞穴探险一直以来是一个充满风险与挑战的活动。

可不管是哪种探险,都有受伤甚至丧命的可能。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对探险运动乐此不疲?

一、可以获得幸福感

在著作《超越厌倦与焦虑》中,攀岩被归类为一种心流活动。

在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看来,类似的探险活动不像工作,可以提供外在激励。

如财富、名望和权力等。

但是,它却可以使人进入一种振奋富有创造力、行动力、成就感的精神状态。

也就是「心流」。

这种精神状态,可以使人暂时将自己从城市的喧嚣剥离出来。

这是一种能让人放松心灵的活动。
1973 年,德裔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艾瑞克·弗洛姆提出了「亲生命假说」。

「人类天生具有与自然和其他形式的生命建立联结的倾向。」

后来在 1984 年,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进一步阐释:

「这一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遗传基础。」

「我们天生拥有对其他生命形式的亲近感和对自然现象的一套特殊认知模式。」

「也就是所谓的『亲生命性』。」

简而言之就是,人类天生就喜欢亲近大自然。

而探险就能满足人的这类需求。
2010 年发布的一项研究中指出:

有许多极限运动参与者借由极限运动与大自然建立起了亲近的、互惠的关系。

这种天然的「亲生命性」,对人类来说是一种馈赠。

而探险者们冒着丧失自身生命的风险,目的只有一个:

与自然合为一体。

但即便如此,也有人会认为「探险」和「找死」没什么区别。

对于无专业知识却想着硬碰硬的人,这句话不无道理。

可真正的极限运动玩家,无一不是训练有素的人。

二、极限运动是什么?

其实,极限运动也是有等级的。

不是什么人都能玩的。

比如,攀岩依照美标、法标、国际标等分了不同的难度级别。

其中,美标「约塞米提难度系统」的 5.11b 这个级别,就有许多限制。
5 是难度级数,指一定需要绳索、保护装置的攀爬;
小数点后的数字 0-10,代表了攀岩从易到难;
最后的 b 是难度等级。

世界上最难攀的难度达到了 5.15c。

一个带装备能完成 5.13 级别的攀岩者,往往会挑战无保护攀岩 5.11,且有一定把握。

但如果选择无保护爬 5.13,那确实是在找死。

大多数经验丰富的攀岩探险家,根本不会这么做。

毕竟要是真的出了事,以后就要彻底和自己的爱好「say bye」了。

这谁受得了?

极限运动真正的玩家,都是多年训练、实力强劲的高手。

他们的身体条件、技巧经验、心理素质,绝非常人能比。

多数时候,我们觉得很不可思议的极限运动,难度都是在他们可掌控范围内的。

毕竟,「极限」不意味着要把自己的命豁出去。

国际潜水组织有一组数字:

作为极限运动的自由潜水,2016 年度死亡率是 25000 分之一。

而同样是 2016 年,中国驾驶员因交通事故死亡率是万分之二。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探险和其他极限运动。

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这么一段台词:

「旅行者 1 号,1977 年发射,经历了 36 年,终于冲出了太阳系,进入了外太空的星际空间。」

「他这样孤独地漂流,只为了去未知的世界看一眼。」

「有些人,一辈子缩在一个角落里,连窗外都懒得看,更别说踏出门。」

探险精神,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精神。

「为什么去登山?」

「因为山在那里!」

加载中…山顶洞穴

主要参考资料

《Remembering Neil Moss》,Mountain Rescue England and Wales
《极限运动为何令人痴迷》,《新传奇》202207
《Spelunker who suffocated in nightmarishly narrow cave shaft as rescue rope failed》,Sophie Bate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