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 浅色 自动
顶部

1力挽狂澜诸葛亮

所属系列:山河骨:那些缔造奇迹的中华脊梁

力挽狂澜诸葛亮

山河骨:那些缔造奇迹的中华脊梁

章武三年(223 年),刘备逝世,季汉大厦将倾。

·1

当刘备走的时候,诸葛亮终于有片刻的光阴,丢掉俗务,放声长哭。

夷陵一场大火,主公回到当初的桃园,那剩下的遗憾与梦想、压力与故乡,都落在他肩上。

哭完这一场,诸葛亮独对残破的江山。

夏天的风总是令人烦躁,护送刘备灵柩回成都的路上,坏消息接踵而至。

烈日灼灼,诸葛亮披着一身白衣,从车队前方兜回来。赵云迎着风望他,见到他鬓边的白发又多出几缕,眉间的愁绪也多了几重。

「南中反了。」

赵云心头一震,鬓边白发随风飘起,他沉吟片刻,说要不要我调兵平叛?

诸葛亮摇头道:「如今的局面,南中只能算小麻烦,更大的问题还在后面,先回成都,回去葬下先帝,再一步步来。」

赵云望着诸葛亮,忽然涌上一股冲动,他想说:丞相,我们还有几步可走?

赵云终究没说。

反而是已经拨马回头的诸葛亮忽然停了下来,对赵云简雍开口道:「先帝虽魂下九泉,然遗志犹在,无论前路如何坎坷,亮必使大汉幽而复明,危而复安,再与诸君光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番话恳切而坚毅,赵云似乎在诸葛亮身上,又看到那个慷慨悲歌、屈而不折的刘玄德。

那时的赵云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几年之后,蜀中能成为天下经济最稳定的地方,路不拾遗,强不侵弱,还能以一州之力把曹魏打得畏蜀如虎。

把奄奄一息的烛光,再次迸发成燎原的大火。

宛如奇迹。

八月,汉昭烈帝刘备下葬惠陵,年六十三岁。

四十三岁的诸葛亮回到蜀中,望着满地狼藉,开始收拾江山。

如果说唐僧西天取经要过九九八十一难,已是难于上青天,那诸葛亮北伐复汉,数都数不清的大灾小劫,无异于要他以凡人之力逆天而行。

丞相府里,诸葛亮坐听百官将诸多危难一一上报。

万般事端,思索一路的诸葛亮已把赵云的困惑想通:只有先恢复经济,再改革政局,当令行禁止,才能整顿人心,图谋用兵。

来吧,且看死灰如何复燃!

第一难,钱粮

无论是什么朝代,钱粮问题都是一国命脉,国库空虚,百姓灾荒,就是亡国之兆。

蒋琬忧心忡忡,说先帝东征,带去的军粮被陆逊烧了大半,这一春又旱了几日,眼下再不筹措粮食,恐怕就要饿死人了。

以蜀中如今的民心士气,饿死人,就要起民变。

起民变,这江山就无法收拾了。

这一难如何解决,正常思路就是借粮,但要从哪借?

曹魏不可能,东吴即使会借粮,又会开出什么样的价钱,原本就空虚的国度,还能有什么东西用来支付借粮的代价?

没钱,没粮,民变在即,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一难就要你无中生有,你怎么生?

其实自白帝城至成都,蜀中的奏报一封接着一封,诸葛亮如何不知道国库空虚,百姓缺粮,他三天两夜没睡,多了无数白发,始终想不到破局之道。

某天夜里,他吊唁过往的同道,忽然想起一人。

这人在去年离世,乃是蜀中刘巴。

当年刘备入蜀,为充实府库,问计群臣,刘巴提议用发行直百钱,解了燃眉之急。

诸葛亮脑海中有如电光一闪,列缺霹雳,面前的黑暗顿时被一刀斩开。

他忍不住长笑起来,下意识走出营帐,却忽然停住,那笑声盘旋在空中,不知何时又变成了哭声,哭声越来越大,久久不绝。

我想到了一个绝佳的法子,从此北伐用度再不用愁了,主公,你怎么不在呢……

诸葛亮抹去泪痕,又回转帐中,忘掉往事,推敲未来。

西风吹起瑟瑟秋意,诸葛亮在丞相府中做了决断,他深吸口气,从头谈起:

「其实,我们还是有好消息的。

这消息来自于北方防线,先帝在时刚打过汉中之战,曹魏对汉中与西川的地形有所忌惮。夷陵之战后,魏延死死驻扎在北边,曹魏没敢来攻,又放不下吴蜀之战后两败俱伤的双方,想捡便宜,于是掉头攻吴。

所以之前邓芝就来问过我,说吴主派人去过白帝城,意欲和谈,先帝怎么想的?

既然东吴有和谈之意,曹贼篡汉,大敌当前,生死存亡之际,容不得匹夫之怒,该谈还是要谈的。

邓芝,还是你去东吴,与吴主和谈。

盟约谈成,再跟东吴买粮,我们不必借粮,我们直接买粮。」

邓芝张了张嘴,心说国库还有钱吗,没钱怎么买粮?

随即邓芝意识到一个法子,那个法子也是裱糊匠们最常用的法子,人称拆东墙补西墙。

把军费用来付账,买回粮后度过荒年,然后再提高税收,苦一苦百姓。只要来年风调雨顺,国库还是能撑一撑的。

邓芝叹了口气,他想:要无中生有,恐怕只有这一个办法。

他还没退下,忽然听到一声言语。

诸葛亮又说话了。

他盯着邓芝,目光灼灼:「用直百钱买,别用五铢钱买。」

邓芝:???

其实苦一苦百姓,诸葛亮当然也想过,但他旋即又想起自己刚出山时,目睹刘备携民渡江。

那会儿刘备在逃命啊,带着一堆百姓能跑快吗?但荆襄百姓怕了曹操屠城,要跟着走,诸葛亮也没法劝,只能把实情告诉刘备,说带着他们,恐怕会影响大局。

刘备反而笑了,说我要是不带他们,跟曹贼有什么区别?要匡扶大汉,就是拯救这里一个个的大汉子民,这些人本身就是大局。这会儿曹贼还没杀来,我就抛下他们,那我匡扶个屁的大汉。

很多年以后,诸葛亮北伐,望着边境上驱赶的百姓,忽然泪流满面。他想我是大汉丞相,这里都是大汉子民,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再苦一苦百姓?

人言否?

所以诸葛亮断然放弃了最简单的法子,没有榨取百姓,而是发动了一场不见血的战争。

那是个堪称降维打击的战争,真就无中生有,把蜀汉的国库充实起来。

而无中生有的把戏,其实就是把原本不值钱的东西,变得值钱。

那样东西是什么呢?

是蜀汉的直百钱。

所谓直百钱,是蜀地发行的货币,币值一百枚五铢钱,但含铜量只有普通五铢钱的三四倍。

一般来说,这种钱投入市场之后,把富商百姓手里的五铢钱换来,府库是充实了,但大钱在百姓手里花不出去,市场不承认,很快就会怨声载道。

丞相府里,邓芝很快提出异议,说孙权又不是傻子,东吴凭什么收呢?

诸葛亮说,因为我们要用直百钱,所以东吴也要用直百钱。

这话更是激起一阵喧哗,蒋琬站出来说:丞相,虽然国库空虚,但百姓贫苦,用直百钱剥削百姓是饮鸩止渴,往事可追,青史可鉴,这绝非长久之计。

是啊,之前王莽也好,董卓也罢,都曾发行过类似的大钱,无一例外,刮完百姓的钱,几年几个月就天怒人怨,轰然倒塌。

蜀地的直百钱能撑这么久,已经是对诸葛亮为政公正严明的信赖。

如今内忧外患,直百钱这种高度依赖朝廷公信力的货币,眼看就要被扫入尘埃,诸葛亮此时提出用它,显得越发荒唐。

诸葛亮却还能笑,他笑道:「我没想刮百姓的钱,大量的五铢钱囤积在豪强士族手中,谁有钱,我就刮谁的钱。」

堂下还有简雍,这货自刘备死后天天酗酒,听到此处才有了点兴趣。

简雍皱眉,说这群狗大族的钱不好刮,要想让豪强士族改用大钱,万一大钱流通不起来,或者官市破产,这些人就要平白承担损失。所以想让他们交钱,除非朝廷有法子分担他们的风险。

为大族分担风险,当然不是诸葛亮的作风。

简雍了解这位老朋友,所以他目光一凝,说难道你有法子逼大族改用直百钱?

诸葛亮缓缓点头,万众瞩目之下缓缓道:「其实百姓用小钱,是在用小钱背后的铜与铁,铜与铁的价值不变,小钱就用得妥当。那改用大钱,大钱的含铜量少,百姓用的就不再是铜与铁,我们必须要把另外一样东西与大钱绑定,那样东西的价值不变,大钱就不变。东吴也造过大钱,他把跟大钱绑定的东西定为盐铁,可盐铁受大族把持,走私蔚然成风,那盐铁的价值就会有浮动,有浮动,大钱就不能用。」

简雍干脆利落道:「你就说咱们有什么,能比盐铁还好使的!」

诸葛亮一指简雍,又指蒋琬邓芝等人,指得众人再度哑然,才开口笑道:

「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这句话向来被认为解决钱粮问题,是靠贩卖蜀锦。

是,但不全是。

他更是要把直百钱与蜀锦挂钩,锚定直百钱的货币价值!然后借贩卖蜀锦的机会,打一场货币战争!

这是人脑子可以想到的逻辑吗?

哦,这人是诸葛亮啊,那没事了。

自此,无中生有的阳谋悄然完成。

直百钱挂钩蜀锦,蜀汉可以定义货币的面值,只要蜀锦的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就能借以剥削魏吴两国的铜铁,充实国库。

这无中生有的法子令丞相府里人人激动,这法子的逻辑并不难想,只是没人能预料到它是否成功,原因无他,这谋划的意识实在太超前了!

当然,诸葛亮面对激动的众人只是笑,他说这没什么天才的,不过是管仲遗事而已。

在诸葛亮的操作下,蜀锦很快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只出现在官市之中。

他设立锦官,在豪强士族还来不及反应的时候,就把蜀锦收归官营。

然后,他就搞起了「饥饿营销」。

蜀锦的需求量很大,不仅是蜀地的豪强士族需要,东吴、曹魏的人,也都想要。华夏自古是礼仪之邦,在衣着上的要求当然不低,《后汉书》里明确记载,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天下蚕衣,蜀锦为最。

那些有资格穿的,没资格穿但是要用锦绣来装裱墙壁,彰显身份的,从权贵到豪商,对蜀锦都是望穿秋水。

但是买蜀锦,只能用直百钱。

你东吴想要蜀锦,但是没有直百钱?

我们帮你啊!

我们用直百钱从你那买粮食!

邓芝出使东吴,送给孙权与吴国士族不少蜀锦,与东吴再次达成结盟,定下了以直百钱交易粮食的约定。

那会儿,孙权还觉得蜀汉这群人有病,蜀锦这么好的东西,就用这点铜料铸成的大钱买?

那你们不得亏死?

孙权美滋滋就同意了,几年之后他才发现事情好像不对头。

东吴的大钱,包括但不限于大泉当千,没一种能流通起来的,而民间用直百钱倒是用得很欢脱。

在东吴与蜀地的边境上,多是商人来往贸易,东吴民间的五铢钱被大量换成了西蜀的直百钱,铜铁全流入蜀汉了!

这些铜铁,能打多少直百钱,又能打多少军备?

蜀地原本的农耕经济落后于两国,但被诸葛亮这直百钱挂钩蜀锦的招数一打,外贸经济两年就能补全短板。

孙权有些惶恐,但还不止于此,他旋即又想到,自己真有一天跟蜀汉翻了脸,来自东吴的直百钱全都报废,那东吴要为百姓承担损失吗?

那要铸多少钱才够?会不会经济彻底崩盘,朝廷再无余粮?

孙权忽然想起很久以前,鲁肃告诉自己的话。

「诸葛亮这人啊,平时好唱梁甫吟,闲着没事就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

管仲是什么人啊,开天辟地头一个,对敌国实施经济战争的人。先在敌国疯狂购买器械,把敌国的器械价格拉高,再从本国境内高价收购粮食,结果敌国全去生产器械,粮食全跑进齐国,当齐国与敌国断交,敌国的器械卖不出去,粮食又不剩多少。

那个敌国,很快就消失在世上。

孙权狠狠打了个寒颤,大家都是封建时代的人,你玩货币战争也太脏了吧?

这特么,诸葛亮是真的有点像管仲了。

那乐毅呢?

用兵如神,连破齐国七十余城的乐毅,总不至于诸葛亮你一个玩货币战争的,放到战场上也能攻无不克吧?

几年以后,孙权很快就认清了事实。

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是真的很有逼数,自我评价格外到位。

这么说吧,虽然没有攻无不克,但有诸葛亮的季汉兵马,正面无敌。

孙权只能庆幸,这样正面无敌的军队,没来死磕自己。

当然,诸葛亮一番操作,只跨出了最艰难的第一步,离用兵还远得很,别的不说,一个高效运行的朝廷,这里有吗?

人才断层的蜀汉,能有执行力吗?

第二难,政出多门,执行力差,容错率低

管仲的招数再好用,再是降维打击,那也是管仲背靠齐国,拥有拉高或者拉低一国物价的能力,而诸葛亮只有残破的蜀汉。

蜀汉又有多少人可以理解、贯彻这样的方案?

王安石一变法,下边全在趁机捞钱,你怎么杜绝这种问题?

只有一个办法。

还是在回来的路上,诸葛亮已定下决心,是非功过留给后人,关于政局,改革势在必行!

成都的朝廷跟两汉类似,三公开府议事,宫中自成体系,每次朝会一开都是一群人的喧哗。想让这群人不斗不争,一心为公,那是不可能的。

如今这些人跳得更厉害。

「缺人,现在各个衙门都缺能坐镇的人。」简雍言简意赅,又不无沮丧。

夷陵死的人实在太多。

丞相参军廖化也站出来,说军中也缺人,不仅是缺将领,连士卒也缺。都亭侯领兵汉中,防备曹魏,永安都督陈到驻军永安,提防东吴,永昌侯也要留精兵威慑蜀中的魑魅魍魉……别提整军北伐,就是平叛南中,都捉襟见肘。

丞相府一时岑寂。

廖化把军中的数据呈上去,诸葛亮翻过纸张,像翻过刘玄德汉中一胜,关云长水淹七军,他翻过那些年成功的曙光,面对断崖般跌落的现状。

所谓访旧半为鬼,诸葛亮看到这些记录过往的数据时,会想起从前吗?

脑海中片刻的闪回,压力又将他迅速拉到当下。抵达成都前,这些事诸葛亮都有所预料,只是没想到事态已经这么严重。

没关系,没关系,还都能处理。

那个身处隆中的少年,自诩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自己只要一出山,天下就弹指可定,还能功成身退,回来躬耕田亩。

那年的约注定要失信,那时的少年也没想到,这天下如此艰难。

但,终归还是有办法的。

人虽然不是金钱,不能无中生有,但至少还有两个改良方向。

首先是把原本需要人的地方,变得不需要人。

其次是把原来两个人干的活,变成一个人干。

这两条路当然艰难,除了艰难之外,还格外需要勇气,君不见所有精简机构,裁撤官员的全是漫天骂名?

而且裁撤这么多人,当剩下的一部分人里,又有人开始摆烂,你裁撤的速度赶不上补充人员的速度,要怎么处理被耽搁的事务?

这一关没法取巧,自古改革多隐患,但你至少要把当前稳住。

沉吟片刻,诸葛亮在丞相府里缓缓站起来,望着一脸茫然的众人,石破天惊道:「两汉以来,三公之府与天子内廷各自秉政,大臣为争权夺利无所不用其极,党锢之祸由此而生。如今各处缺人,更不能政出多门,致使底层官员不敢任事。」

「自今日起,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无论是内廷还是丞相府,陛下有令则听陛下,陛下无令则大小事务皆由丞相府来。」

诸葛亮站起身子,昂藏八尺大汉,扬声肃然说了这样一番话,不仅掷地有声,更是把在场众人都砸得头冒金星。

简雍先反应过来,他上前一把抓住诸葛亮,他道:「你不要身后名,也不要命了?」

所谓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在有心人看来没有别的缘故,就是你诸葛亮想要夺权!

更何况同行这么多年,简雍太知道诸葛亮的性子!他把所有事务集中到丞相府里,就是要一人把千百人的担子一并担起。

从此日以继夜,焚膏继晷,用事无巨细的鞠躬尽瘁,换来这两年超高的容错率。

换出一个高效运行的政治机构。

封建王朝里这么干的,除了诸葛亮,只有朱元璋。

这样一个笨法子,在千百年以后,还有人说诸葛亮跟曹操像,眼神着实有些问题。

且不说曹操会不会鞠躬尽瘁,只说如果曹操在这里,面对多年故交老友,他对自己的这般行为,会觉得是为了让大汉活下去,是为了完成更大的伟业。

但他不会否认这是在夺权。

这是个目的导向的功利主义者。

而诸葛亮望着简雍,双眸澄澈如练,他只是道:「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这才是事情的本来面目,倘若先帝在此,也绝不会不允。」

简雍说:「可如今先帝不在了!」

诸葛亮目光晦暗片刻,又爆发出更亮的光,他的声音坚定:「所以更要践行先帝遗志,宪和兄,先帝去后,就该由我们背负他的志向前行,不是吗?」

简雍无话可说,他退下来,想找酒喝,又找不到。

「丞相所言甚是!」

简雍忽然听到一句话炸在自己耳边,他回头,发现蒋琬涨红了脸,站出来朝诸葛亮行礼,再抬头的时候眼睛里都是灼热。

这眼神让简雍很眼熟。

须臾间,他就想起了这是谁的眼神。

是他自己的眼神,是关云长的眼神,也是当年诸葛亮的眼神。

简雍眼里泛起泪光,他又想哭又想笑,心说是啊,我们这群人当初被刘玄德那狗东西蛊惑的时候,就是蒋琬这小子如今的眼神。

好啊,刘玄德你好啊,我是无能的人,但至少你死之后,还有诸葛亮。

这把光复汉室的火,还将继续烧下去。

那些只看到诸葛亮代替了刘备成为蜀汉第二代核心的阴谋家们,看不到围绕着蜀汉这两代核心人物的大臣,身上同样燃起了火。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不是争权夺位者,能带出来的队伍。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这一招在《出师表》里丝毫不引人注目,其实想来更能彰显诸葛亮赤诚之心,谆谆教导。他跟阿斗说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仅是在告诉阿斗,宫中的那些太监你不要太过关心,更是在跟阿斗说,丞相府里的人,这些都是大汉的臣子,都是你的人,是由你支撑的人。

孩子,不要妄自菲薄,你要早早从我手里接过去,发扬光大。

奈何阿斗就想躺赢。

奈何三国不是南宋,阿斗躺着是赢不了的。

无论如何,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实则是破开了两汉以来的政治难题,换来稳定政局的妙手。

这一手,非大智大勇大担当者,绝不敢落子。

从此诸葛亮开启了献祭生命,点燃蜀汉的道路,这把火把前面的人心关卡,叛乱关卡,全烧成了飞灰。

第三难,民心所向

夷陵大败之后,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对蜀汉朝廷都是心怀忐忑的。王朗还写了招降信,劝诸葛亮举国来降,尚不失封侯之位。这种情况下别说北伐,征兵去平定南中都有些危险。

所谓人心惶惶,要如何安定?

那些无中生有的敛财术,鞠躬尽瘁的政治改革,对百姓来说未免过于遥远,对蜀中的士族又过于严苛。

想收拾人心,有时比收拾江山更难。

因为大家不是傻子,无论怎么改朝换代我士族都能活得很好,你诸葛亮治蜀还更严苛,我要图你什么呢?

而百姓要的就更简单,就要一个五谷丰登,你是要北伐的,这谁都清楚。蜀地如今的条件,百姓自然不想动兵,凭什么让百姓归心?

人心繁杂,诸葛亮的应对只有一种。

开诚心,布公道。

我来这里,只办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他妈的公平。

这法子说起来简单,但除了诸葛亮,实在没见谁用过。

怎么叫开诚心呢?

对蜀中读书人,诸葛亮愿意求贤,有隐士杜微,据说有些耳聋,诸葛亮派人接他见面。而念及杜微耳聋,诸葛亮跟他以笔座谈,足足写了半日,相谈甚欢。

最终杜微出山,任谏议大夫。

那么多士人没有固定职位了,丞相府里还设有参署制度,专门用来集思广益。

为了怕这些参署不参与决策提议,不对自己的意见进行批驳,诸葛亮写信,苦口婆心,说以前我有许多朋友,徐庶那种的,他们会当年驳斥我的错误,现在我很怀念这样的朋友,我特别希望你们也是这样的朋友。

连着写了三封,生怕别人不信。

后来出现李严运粮失误,还攀咬他人的情况,诸葛亮把他贬为庶人后,还特意写信安抚。

跟李严的儿子说,这没有连坐,你要继续努力,你爹的罪过要通过惩处来消解,但并不代表再没机会启用,道义在心,任何时候就都有机会。

这信当时李严一家看完没说什么,诸葛亮死后,李严放声痛哭。

他说,以后再没人能启用我了。

再没有一个赏罚严明,公平公正,又恳切真诚的诸葛亮了。

能为你们这个群体想的,我都已经想了,能为你们做到的,我也做到了,剩下的就是一遍遍把道理讲给你听,不厌其烦,苦口婆心。

这是他的真诚。

真诚之下,是所有升迁贬谪的透明化,合法化,这是他的公道。

那年头的读书人,谁还没有一点羞耻心,谁还没有一点光复汉室。造福黎民的梦想?

诸葛亮就是点燃这个梦想的人。

所以丞相府的参署里,益州人荆州人北方故人不一而足,争论与提议日夜不休,为这片土地献出他们的力量。

这是士人的归心。

至于百姓,其实更简单一点,只不过这个简单,也很少有人愿意做。

为百姓,诸葛亮也曾求贤问能。

放在别的政治家身上,即使是荀彧那样的高手,求贤也就到杜微为止了,他能为曹操引见名门寒门的诸多谋臣,可找不到诸葛亮接下来要去找的人。

因为诸葛亮要找的人,是个铁匠。

封建时代的正常大臣求贤问能,绝不可能问到一个铁匠身上,可这是诸葛亮啊,能跟自己的工科妻子折腾连弩,折腾木牛流马的诸葛亮。

如果那个时代有人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这个人一定是诸葛亮。

简雍不明白。

所以简雍问诸葛亮,说如今什么奏报都要经你的手,你还嫌自己不够累怎么着,还要去找什么铁匠?

诸葛亮叹了口气:「宪和啊,你说为什么百姓要图一个风调雨顺啊。」

简雍看智障一样看着孔明,想了想又觉得不对,孔明绝不可能是智障,他说:「你能不能直说,欺负我有意思吗?」

诸葛亮笑道:「因为百姓种地,向来是靠天吃饭,但执政一国,就不能只看一时一地。此时此地的收成不好,只要他时他地收成好,也算不错。」

最近要节粮,简雍没酒喝,很暴躁,说:那他时他地就不看天了?

诸葛亮的笑意隐没,他目光闪烁,说那倒不至于,只是能少看一分天,就少看一分吧。我希望有朝一日,我大汉的子民能洒下一分汗水,就有一分收获。

简雍懵了:不看天看什么???

诸葛亮又笑起来,他说:「看我们啊,这世上从来没有龙王雨师,只有李冰跟都江堰。」

简雍这次就明白了,他瞪大了眼:「你要与天争利?」

诸葛亮哈哈大笑:「这哪是与天争利,这不过是把本属于我们的夺回来!」

那些天,诸葛亮东奔西走,终于找到冶铁大师,改进冶铁之法,自此铁质农具越发普及,蜀地粮产开始增多。

而这附赠的价值,就是季汉的甲胄兵器得到改良,刀甲是当世一流。再加上诸葛连弩,季汉军备便天下无双。

又设立都江堰堰官,专门负责水利,要让蜀地百姓自此风调雨顺。

简雍也不知道诸葛亮的脑子是怎么长的,跑了这么久,还顺便盯上了火井煮盐法,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还有功夫改进火井煮盐法!

就这么着,诸葛亮推广制盐之法,火井煮盐法风行蜀地,产盐量大大增加,官市上薅来的钱迎来了一波暴涨。

简雍已经看麻了。

这些努力蜀中百姓都看在眼里,百姓虽然不明白丞相口中的大汉究竟是什么,但丞相说大汉的生活本该是比现在更好的生活,只可惜还有曹贼未平,天下不定。

百姓就愿意为丞相赴死。

其实归根结底,在蜀中这一隅方圆,还有千百年封建王朝的芸芸众生里,诸葛亮能做到天下归心,而其他人做不到,还是那八个字。

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这八个字远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有光芒。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的是能做到的士大夫,他们为的是君王,是社稷,是一家一姓的江山,而「一夫有死,皆亮之罪」,唯有诸葛孔明,唯有他,以丞相身,体万民苦,唯有他,能让蜀中百姓洒下热泪。

为了避免士卒无谓的伤亡,连甲胄几寸厚能达到的防御效果最好,诸葛亮都亲自上阵研究出来,所以蜀地军备天下无双,所以他愿开诚心,布公道,所以他会改良盐铁,惠及百姓,所以有蜀中路不拾遗,强不侵弱。

只要没有战事,立刻就能变成盛世桃源。

最难的上下一心,在他这里水到渠成。

正如诸葛亮回复王朗的劝降信,落笔如飞,义正严词,从项羽霸道而亡,到刘秀昆阳之战里万人必死就横行天下,反过来告诫王朗。

以数万人据正道临敌,该颤抖是你们才对。

距离夷陵之战,此时已经过去过去两年多的工夫,无论是政治改革,民心可用,还是货币战争,都已经见了成效。

隔壁的孙权也开始回过神来。

自家粮食不缺,诸葛亮用直百钱买也无所谓,但蜀锦这玩意这么好,也用直百钱这种烂钱交易,怎么蜀汉还没亏呢?

怎么自己好像亏了不少呢!

但这会儿的孙权还没注意,因为没关系嘛,反正曹魏亏得最多。

孙权听说自己的笔友曹丕已经全家穿上了蜀锦,很开心嘛,又听说魏国境内的很多地方,已经连一般等价物都没有了,货币形同虚设,大家以物易物。

孙权又开心又有点迷惑。

这总不会是有人在背后捣鬼吧?

据说诸葛亮天天在蜀中忙成狗,魏国的王朗还给他发劝降信了,他也没空捣鬼啊。

啧,那就是曹魏药丸,狗东西要不是地盘大,早凉透了。

诸葛亮笑而不语。

这会儿摆在诸葛亮面前的难题,终于轮到南中的叛乱。

第四难,降而复叛,难收人心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讨伐南中的战事本就难打。

但这终究不是最难的。

正如有人劝诸葛亮,说那里固然瘴气丛生,但叛军部落繁杂,派大将前去各个击破即可,你身系一国安危,万一有三长两短,国家如何?

诸葛亮就叹息,说此去南中不只是为了平叛,更是要让南中变成大汉的一员,换了别人去,能把叛军剿灭,但降而复叛总是难免,即使不叛,南中军民又如何能为大汉所用?

所以没办法,只能我自己去。

于是诸葛亮亲率三军,攻向南中。

好了,到如今管仲的副本已经结束了,天下即将迎来一个列席武庙,比肩乐毅的名将。

其实打南中这些反叛的部落是不好打的,要是打攻坚战,两军对冲,能赢固然能赢,但四散的叛军还是很快又能聚集起来。

要想彻底平叛,诸葛亮用了一个法子。

按兵不动。

属下:???

这种按兵不动很像李世民,大军到位就驻扎在你对面,然后封锁你的眼目,预判你的走位,只要你敢派出小股部队离营而去,就迅速而精准地截断这股部队。

长此以往,且不说敌军的军心崩不崩,你再去断粮断水,基本就没人敢拦。

这是李世民的经典战法。

南中的地形不适合李世民的骑兵战术,诸葛亮也没指望断水断粮,因为他笃定对方撑不到断粮军心就会崩掉。

大军压境了,叛军自然会把各处的兵马都汇聚过来。

南中叛军并非铁板一块,几个部族之间显然各怀心思,他们聚集得越多,争权夺利的状况越激烈。

一招以势压人,一招按兵不动,就成了顶尖的攻心之策。

当敌军越发骚乱,乃至一个叫孟获的杀了叛军首领,诸葛亮终于点齐兵马,杀向南蛮。

乱成一锅粥的叛军没法做出有效抵抗,迅速溃败。

溃败之后诸葛亮没追,而是等他们再次聚拢。

刚刚聚拢,又是雷霆般出击,追着孟获屁股打,打了七次把孟获都快打哭了。属下也问过诸葛亮这是在做什么,为什么不早早班师回朝呢?

诸葛亮指着叛军,说这些人败了之后,明明可以逃,为什么还要回来拿起刀?

属下了然,七擒孟获,这是把那些死活不愿意当百姓,即使屡次战败,还是要拿刀加入叛军的顽固分子揪出来,一战战打死。

当然,追亡逐北的战事,也可以顺便用来练练新军。

七擒七纵之后,南方的战事才算平定。

属下庆功的时候,诸葛亮还在轻皱眉头。

属下便问:「丞相有何忧虑,叛军不敌天威,不该贺吗?」

诸葛亮笑了笑,不想让这位细心的属下太紧张,他说:叛军之所以是叛军,归根结底还是日子过得不好,或者是没有身份上的归属感,始终与我们有着隔阂。我在想如何让南方的百姓过得更好,让南方的部族也以汉人自居。

属下眨眨眼,心说我就是个冲阵的,这么复杂的问题我当场告辞。

诸葛亮望着他的背影还在笑,他已经想到了法子,他甚至开始望向北方,那里才是给他压力最大的地方,要狠狠给他们一击,才能迎来更多发展的空间啊。

还好有南中叛军,那一天不会更远了。

诸葛亮把南方的善战勇士选出来,单独成军,号为无当飞军;没那么勇猛善战的,就请各地世家雇他们干活,给他们发工资,既能改善生活,又能让他们融入大汉,还能选拔精兵。

这一场平南蛮,硬生生把坏事变成了好事。

南中的物资自此之后,也开始如臂使指,诸葛亮望着南中百姓,脑海中又想起刘备携民渡江的场景。

诸葛亮亲自制定教材,要教化这些山林里的生民。

南中识字的人不多也没关系,诸葛亮还能给他们画画,画他们的图腾,画日月星辰,画天地混沌。

再画一张昭烈皇帝刘备。

诸葛亮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同等尊贵的存在,是不死不灭的魂。

然后再画些日常生活,画汉民与他们一起欢笑的景象,那些画里都是生活的气息,都是美好的向往。

没人会抗拒这些东西,大家的向往成为一样的向往,便也没了身份上的隔阂。

南中民心已定,物资兵员不缺,诸葛亮终于把目光投向北方。

最后一难,是北伐中原吗?

最后一难,是岁月如流

北伐中原真的很难,但并不是见不到曙光的难。

首次出祁山,固然有马谡之败,仍旧南迁了三郡百姓,之后出祁山,或者策应了东吴,或者占据了城池,或者杀伤魏军,阵斩大将……

当解决粮草问题之后,北伐中原,真是明知不可而为之吗?

后人都认为关羽陨落,荆州失守就没法子成功的事,在诸葛亮眼里似乎并不是完全没希望。

其实想想也对,正常人觉得这不可为是吧,正常人早在无中生有那一关就死掉了。

能闯这么多关,来到北伐中原这一难,诸葛亮怎么会觉得这不可为?

要知道,用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为治国心态的诸葛亮,打造出来的是什么国度:那是天下无双的军备,赏罚无私的军法,上下一心的众志成城,以及事必躬亲的令行禁止。

正面无敌,自然水到渠成。

司马懿深知这一点,所以北伐中原最大的困难,就是敌军不跟你交战。

你想围城打援,司马懿大军赶到之后,就是作壁上观,就是不去解围,无论如何也不愿跟你交锋。

那你能怎么办?

蜀道难,军粮运送也难,你是不是只能退兵?

还有什么法子能敲开司马懿的乌龟壳呢?

诸葛亮也敲不开,但他有办法让司马懿自己出来,这不是《三国演义》里简简单单的说,我放出假消息,制造假象,说军粮在上方谷,司马懿就哒哒跑过去了。

想骗司马懿,就不能用假象骗。

只能用真的东西骗。

陈寿说诸葛亮奇谋为短,其实丞相能进武庙,同样也是战术大师。

围城打援失败后,诸葛亮没有后退,反而孤军扎进了曹魏境内,像是一个昏了头闯进凌霄殿的妖怪。

前后都是神仙,分分钟能把妖怪围死。

这腹背受敌的局势是真的,人说诸葛亮从不弄险,司马懿觉得这是对弄险有什么误解。

前有狼后有虎,你孤军深入,过几天就不军心惶惶?

怎么敢的呀?

司马懿忍不住了,当即派张郃绕后,自己领大军正面猛攻,要把这不可一世的诸葛亮彻底打废。

诸葛亮还在笑。

后人说的没错,诸葛亮确实不会弄险,因为他身系一国安危。

他敢孤军插进魏国境内,不过是自信可以来去从容。

就像那个小妖精撞进凌霄殿,神仙们怒了,两面包夹,腹背受敌,那小妖精也只淡淡一笑,从耳朵里掏出根定海神针。

哟,这么点人哪够我齐天大圣打啊?

诸葛亮就是那只猴子。

陈寿还说了,诸葛亮治戎为长。这不是诸葛亮自己的战斗,整个蜀郡上下一心,三军如臂使指,当一个妖精把自己练成齐天大圣,完事你说其实他的法术修为不是很高。

有意义吗?

司马懿实名反对啊!

他就是再没奇谋,也能把你打穿。

封建时代里,如果还有什么部队跟当代的人民部队相似,那只有两者。

除了岳武穆,就是诸葛丞相。

而这样的军队,每次出现,都是无坚不摧,无敌不克。

那一战,把张郃跟司马懿打得怀疑人生。

风沙蔓延,刀光剑影,司马懿冲过来就发现诸葛亮的军阵有些古怪,他的人数明明更多,冲进去后却仿佛四面八方都是敌军。

这是什么鬼军阵?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这当然是八阵图。

张郃正猛攻诸葛亮的后军呢,他发现诸葛亮的部队很奇怪,前边都杀声震天了,后军还稳稳当当,没有一丝溃散的模样。

更离谱的是他还只打了两刻钟,诸葛亮的前军就一点点压过来了!

张郃懵了,什么玩意啊,司马懿人呢,司马懿这么快就败了吗?

汉军未乱,张郃先乱了。

于是很快张郃也被击穿,只能狼狈逃窜。

自此以后,两面包夹还被打了个甲首三千的司马懿越发畏蜀如虎,而张郃……张郃已经没有戏份了。

张郃始终认为是司马懿在前面败得太快,自己被诸葛亮的生力军突袭,否则绝不可能败得这般彻底。

所以张郃就在诸葛亮缺粮撤退时,忍不住要报仇雪耻,追了上去。

张郃也是宿将,确认能追,自然是诸葛亮伪装痕迹做得好,宛如真的撤退一样。当张郃追至某处,诸葛亮的伏兵骤然杀出。

张郃才陡然惊醒,自己比诸葛亮,差了十万八千里。

那年,汉军一箭射中张郃膝盖,伤病取走了这位宿将的性命。

还是那句话,能进武庙的军事家,即使有短板,那短板可能也比同时代的寻常将领长。

张郃骂骂咧咧退出群聊。

所以北伐中原剩下的劫难是什么呢?似乎只剩下粮草了。

而当木牛流马研制好,诸葛亮的后勤再不成问题,司马懿不敢打就不打吧。

我能跟你对耗了。

又是一年出祁山,诸葛亮在前线屯田,屯田的范围甚至还有魏国百姓,诸葛亮规划好屯田的路线,令军民互不干扰。

两国军民擦肩而过,犹能相视一笑。

诸葛亮望着他们,也展颜一笑,视线忽然有些许模糊。

若是天下如此,再无战事那该有多好啊。

那天不会太远了,诸葛亮想,自己这次就地屯田,不会缺粮,司马懿城中的粮食耗尽,就能派人断粮,一次不成就两次三次。

只要司马懿不敢打,最后输的一定是他。

步步蚕食,诸葛亮自信同样能光复汉室。

这一盘死棋,这一道奄奄一息的烛光,还是被他点成了燎原大火。

诸葛亮又想笑,但他忽然发现自己模糊的视线仍旧没有恢复清晰,他擦了擦自己的眼,以为是泪光模糊。

没有擦到泪,诸葛亮一抬手就眼前一黑,当场昏厥过去。

这里是五丈原,渭水南岸,秋风五丈原。

那道流星坠落的地方。

昏昏沉沉的思绪里,诸葛亮恍惚间听到有人说:「你事必躬亲,早该有这样的觉悟,你没有多少时日可活了。」

诸葛亮沉默,沉默后又说:「我知道,可我想到大汉的子民每死一人,都是我的罪孽,如何能停下来?我也想把事情托给别人,但又有谁比我办得更好呢?」

没有人了。

睁开眼,诸葛亮又坐回木车上,他望着渭滨屯田,望着五丈原上胜利的曙光,眼角终于挂起泪光,他轻轻一叹: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五丈原上逝去的流星,永远没有再来的机会了,倘若再给他五年十年,还能缔造多少奇迹,还能有多少开创性的壮举呢?

没有人能知道了。

当天夜里,军营里低低的啜泣声连成一片。

那个能创造奇迹的千古一相,闯过了九九八十一难,这世上没有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事务是他的对手,他唯一的对手只剩下时间。

他只输了这一次。

悠悠苍天,彼何人哉?

悠悠苍天,彼何人哉?

只剩不灭的魂灵,还飘荡在五丈原的上空,白帝城的上空,他们四目相对,再度冲向天穹,浇灌出后世千百年屈而不折,志犹未已的脊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天可以夺其魂,不能夺其志。

完。

备案号:YX01DnZ8kApQ7EXzk

编辑于 2022-04-20 18:04 · 禁止转载

您的会员即将到期

还剩 9 天到期,最低 9/月续费免费参与千场课程

立即续费

点击查看下一节

封狼居胥霍去病

赞同 234

目录
22 评论

分享

山河骨:那些缔造奇迹的中华脊梁

房昊
×
拖拽到此处

图片将完成下载

————————————————————
本站(yanxuan.org)文档只用作读者试读欣赏!
请二十四小时内删除,喜欢作者请支持正版!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