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 浅色 自动

1-2 文科生如何把高中教材用到极致?

所属系列:高考冲刺指南:科学备考,高效提分-第一章 相见恨晚的复习经验和刷题技巧

知乎盐选 文科生如何把高中教材用到极致?

高三一个学期,文综从 180→240+,第二学期最高记录 264,半年里文综的年级排名只升不降,直到拿了第一哈哈哈哈。

作为一个能偷懒就偷懒、从不刷题、绝不熬夜的人,我的文综成绩提升得比较快,归根到底应该也算是会折腾教材吧。

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扎实了,才有资本冲文综的 240+、甚至 250+。

只谈做题技巧不谈巩固基础的都是耍流氓,手把手教你打基础,搞文综。

接下来是干货时间。

  1. 政治篇

文综里,背得最多、费笔芯最多的应该就是政治了,但知识点最集中、最好背的应该也是政治……

到底怎么背?记忆混乱怎么办?背了不会用怎么办?

对这个学科,我敢说:如果能把教材背好,就能拿下 75% 甚至以上的分数。

前面说了,我不喜欢刷题,能懒就懒,买的五三能放在桌子上起灰。

背书方法:搭骨架+填血肉

骨架,顾名思义,就是学科框架。血肉,类似于打通学科思维的任督二脉,建立知识联系,丰富知识体系酱紫。

背的基础是看,看书先看目录——这又是被很多人讲烂了了一句话。

但只看目录本身甚至强行背目录,是不能把教材学出一朵花的。

针对政治这个科目,个人比较推崇——

对教材逐句、逐词分析,分析教材的用词、行文逻辑、上下段落之间的联系,分析完了一段后,再思考段落与章节标题的联系。

诶呀虽然有点饶,真正做起来就非常 easy 啦。

举个栗子,看下面这段话: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这段话出自必修三。

(如果现在的教材对此有删减,也不影响这个记忆方法,大家放心)

第一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是疑问句,前半句已经指示出这个段落所在的小节是讲啥的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本节标题),后半句印证了这一节内容的目的落到了「怎么做(方法论)」上(四本教材每节的基本逻辑都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两个词其实互为补充,且为顺承关系。两个态度少了哪个都不行,换了顺序也不行。批判继承和古为今用同理(循序渐进,反思自己的答题逻辑是否如此)

「面对传统文化,要……」潜台词:文化(不仅指传统文化)要为现实生活服务(万能答题视角)

「分辨其中……」是在解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为之前的结论做解释,当我们做题时,需学会为自己的结论做出合理解释)

「对于符合……对于不符合……」采用了对比论证,不失为一项答题技巧,尤其当题目材料也有对比叙述的时候,不妨试试!

栗子结束。

按照以上的方法和思路分析教材,你会把教材的用词和语句逻辑想了又想,把所有的大标题小标题看了又看。这种深度阅读过后,再按平时背书的方法花点时间(真的只要一点点时间!!!我保证!!),就可以把书背下来。

别忘了我的睡前回忆大法,白天记得再好,晚上还是得要过一遍,第二天扫一眼(两三分钟的时间就够),再加上平时做作业的时候运用运用。

还!有!谁!会!记!不!住!

这样看书有两个好处:

首先,不会让自己遗漏不显眼的考点。例如,必修四里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你知道怎么解释吗?绝大多数同学知道有这个观点就完事了,根本没注意过这句话后面,教材还写了啥。

强烈建议大家去翻翻,会发现可以出题的考点嗷。

其次嘛,可以让自己的学科思维向编教材的专家们无限接近。教材是高考出题人必须必须必须参考的重要资料,顺便一提,高考出题人基本都是大学教授,而且同一个学术圈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交流,so 分析教材逻辑≈分析出题人逻辑!而且习惯了这种阅读模式后,考场上分析材料的效率和精准度会大大提高!

总而言之,百利无一害!

关于怎么做笔记(补充):

之前说的记忆方法「搭骨架+填血肉」,笔记本的作用就是为你提供给你丰富知识体系的素材!它就是你丰满学科框架的「血肉」!

给大家看一眼我的笔记本长啥样:

加载中…
首先,我从没有专门整理过教材框架的笔记,高一高二不做是因为懒,高三不做,是因为经过了前面讲的背书方法后,根本没必要做,框架自在心中。再唠叨一句,希望大家好好钻研教材,好!好!背!书!

虽然不整理框架,我的政治笔记本也相当有分量。主要会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经典大题或错题。政治的材料题偏多,写起来很费神,所以要么只写题干关键词、答案关键词,要么剪下来贴着。

记自己经常记不住的零散知识。比如这张照片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民群众、社会存在之类的,都是我那时候经常记不住的零零碎碎的知识盲点。

记题目中出现的陌生专业名词,不懂就问老师。考场上你要是连词都不认识,emmm 可能这道题就阿弥陀佛了。

记参考答案里的专业表述。到了考场上,实在写不出了大家都要编,就比谁编得更专业、更高级。模拟题也许没有高考题质量高,但参考答案会时不时出现一些新提法、或者总结特别到位让人忍不住「扼腕叹息」的那种句子,抓紧时机,抄!背!

Last but not least,

养成翻笔记本的习惯

养成翻笔记本的习惯

养成翻笔记本的习惯

(重要的话说三遍!)

  1. 历史篇

如果像研究政治教材那样研究历史课本,那你就傻了……

等高中结束后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非常可怕的事实:我 tm 做了那多道历史大题,居然没有一道题的材料出现重复……

但你也会发现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材料题,我居然都能凑出一些答案……

其实所有的历史题都有一个共性——都能反映一段或大或小的历史背景,年年考、总是考、绝对考的无疑是背景!

学历史,如果能对各种背景都了如指掌,那你的学科基本素养就已经具备了。这也是冲击高分并且稳住高分的最最最重要的基础!

很多答主都提到过,框架感非常重要。前面讲「搭骨架+填血肉」的背书方法在历史这也适用。

背历史与背政治最大的区别在于——历史教材不需要我们逐字逐句去分析用词、行文逻辑,只需要记住关键史实和重大原因意义之类即可。

除以上要求,历史讲究「纵横」二字。

「纵」要求你能将每本教材的内容按教材逻辑掌握(有点官方,感觉不太像人话)。

emmm 那就举个栗子,历史必修一主要讲古今中外的政治发展史,就得以时间为脉络,清楚上下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背景,意义等,这就叫「纵」。

「横」的意思大约是,比如今天老师讲了辛亥革命,你能立马想到同一时期的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背景,还有世界格局、各国局势、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情况巴拉巴拉的,与辛亥革命进行横向对比。即便这些与辛亥革命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但对你学科框架的构建有很大的好处。

一般而言,先追求「纵」,再讲究「横」。按照教材顺序背书的过程即为追求「纵」。

为了打破记了忘、忘了又记、记了又忘的恶性循环,给大家分享几个观点:

心态:不要心急。我知道高中时间紧张,也很能理解大家背完这章想赶紧背下一章的急切心情。有句话叫「欲速则不达」,如果不能掌握记忆的规律,即便今天你哇哇哇哇哇哇背了很多,到了考场你肯定提笔就忘,不仅没有效率,还会很受打击。

只需要记关键史实就可以了!不需要把一字一句都背下来,人活在世,不要为难自己。

技巧:分块记忆+有技巧地重复。按我的方法,五六十的老年人都能全记住,解释起来很啰嗦,直接举例说明。

假如今天老师讲了必修一第 10 课鸦片战争。本课有三个小标题「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战火再燃」。

先记「虎门销烟」下的内容。内容不多,只有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记住后,盖上书马上回忆一遍;

回忆结束,再看一眼刚刚记过的内容,检查记忆是否有遗漏;

再往后记「鸦片战争」的内容,过程同上。

将三个小标题的内容都这么背好后,合上书迅速回忆这一课所有内容。睡前回忆的时候再过一遍

第 10 课鸦片战争是第四单元第一课,之后的每一课都像这么背。每学完两三课就整合在一起,一次性回忆三课、四课的内容,直到本章结束,便一次性回忆整个单元的内容。

整个过程相当于不断地滚雪球,越滚越大,直到把整个单元、整本书都囊括进来;

整个过程就是在不停地跟遗忘做斗争。虽然这个雪球滚来滚去看着很麻烦,只不过是你没习惯罢辽~初期像这样稍微多花一丢丢时间,先不说你心里有多踏实,到后期成绩真的有可能起飞!

关于「纵」,很多答主推荐的画框架图、画思维导图等也适用。

这个方法我姑且保持中立吧。

画框架图肯定有好处,但真正有用的并非是框架图本身,而是这张图背后的结构化思维。

有很多人推,就有很多人效仿。但在众多效仿画框架图的人里,有多少人能够达到训练效果?

有人可能画完就丢在一边,再也没翻过,画过=掌握?喵喵喵?其实自己心里有数;

可能有人画到一半觉得没意思,就半途而废,啊果然我不行我不行(呸);

有人可能觉得第一份画得很糟糕,又撕掉重新画,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上述三种情况曾经我都占了个遍(别学我 hhh),不然最开始文综也不会只有 180……

顺便心疼一下当时买笔记本的钱〒▽〒

跑题了,接着讲正经的

思维导图和框架图只是工具,形成结构化思维、把书背好才是结果。谁说只有动笔才有用,刚刚我写了那么长的背书方法,难道又不是在训练思维嘛?

当然啦,一切还是得以你的喜好为准~

历史教材篇结束。

把教材上的所有知识翻来覆去地搞,其实不足以支撑你冲高分。在日常做题和老师讲课的过程中,还得丰盈自己的知识体系。

不知道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特别喜欢看书,小说也就罢了,还特别喜欢看哲学、经济学、历史学这种凡人难以提起兴趣的。以前我们班一个神人就这样,她又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如果哪次历史没拿第一,这个人就会自我反思很久 emmm

对历史而言,博闻强识很重要。

当然啦,我肯定不会建议你去读全球通史(不过确实还不错),读课外书对文综成绩的提升效果非常慢,上面那个变态纯粹是因为看得太多了。到了高中,很多人根本没那么多时间,也没什么兴趣,人生苦短,不要太为难自己

回到正题,现在就教大家丰富知识体系,进一步训练答题思维。

简单粗暴——花式做笔记!

读文两年做那多道历史题,基本不会有题目的材料出现重复,看着稀奇,还有老师上课提到的那么多逸闻趣事,

你有想过要把它们记下来嘛?

如果能把这些零碎的知识放到已有的知识框架中,与大时代大背景联系起来,不就丰富了你的见识吗!!!

举个栗子。考试经常考儒学发展、程朱理学之类的。要把这道题做出来,除了仔细解读材料按图索骥,有没有可能在日常的积累中发现新的答题角度?

当!然!有!可!能!

emmmm 不要脸地又拿自己的笔记给大家看一下:

加载中…
这张图里的几乎没有任何和教材内容重复的地方。

这些要么是老师上课讲的例子,要么是材料题里出现的新角度。高三一年我才写了 15 张纸(总共 30 页),日积月累,真的不多。但我的历史成绩真的是靠教材和这些零碎的东西从 60+冲到 80+的。

想把历史搞上去绝不在一朝一夕。不论你的基础如何,知识框架一定要建得又牢又稳,按照以上的方法,时常反思,时常总结,冲上去只是时间问题。

胜利就在前方,大家要加油!

  1. 地理篇

地理教材应该是我看得最不认真的吧~

跟高中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关,我们学地理的主要参考资料不是教材,而是统一买的地图册。

同学们,既然学了地理,买地图册了吗!

地理地理,不仔细研究地图怎么叫地理!

图文精解导学和北斗地图都很不错,没有买的赶紧挑一本买。

个人觉着看地图册比看教材管用。

当时我们订了图文精解导学地图册,我感觉还八错,纸摸着舒服,地图比教材更详尽,有时候学着学着走个神,嗯竟然觉得地图有点好看?

地图册不仅仅只有地图,还有答题思路

以个人经验,如果能把地图册上重要的答题思路背下来,可以让不及格短期内迅速变成及格!!!

比如分析城市区位的因素、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一些特殊地貌的形成原因巴拉巴拉的,如果能把这些思路背下来,做题的时候只要往上套就行了,几乎就是不用动脑子的机械运动。

这些东西老师平时上课的时候肯定念叨过,但是嘛,坐在教室走走神很正常,忘记做笔记就更正常了(这不是好习惯喔),既然辅导书已经总结出来了,照着背不就行了。

我们老师专门总结了所有的答题思路,人手一份,只有两张 B5 纸那么大,我这种小辣鸡背完,感觉整个人都得到了升华。

从此地理不再两眼一抹黑,慢慢地上了正轨(我高一高二读书….嗯特别随缘)。

背答题思路也相当于查漏补缺,背完了平时做作业的时候就认真点,背了都给我用上去!!!

背答题思路属于短期突击,要想冲击高分的确还需要地理学习能力。

接下来就讲提升能力的事啦。

首先,仔细仔细研究地图。做地理不看地图的人都是耍流氓!

选择题里,地图里的一个细节可能就决定这道题的成败;大题里,一个细节就意味着一个得分点。

地图有多重要咱们在自己心里掂量一下。

那到底怎么看?首先,注意地图的各个要素啥的比如比例尺、坐标、图例之类的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

关键是怎么养成从地图挖出有用的信息。也简单,老师上课怎么讲的你就怎么按着地图想。举个栗子,我们学世界地理时讲了东南亚,老师上课的时候是不是带着我们把地图分析了个遍?气候分布图怎么看、地势地形怎么分析等等。

归根究底,所有的答题思路和思考方式都源自地图啊!

还有一点要求和历史类似——见多识广

不喜欢看地理节目怎么办?那就不看

不喜欢看地理科普书怎么办?也不看

见识不够,笔记来凑。

又到了讲做笔记的时候了,

先上个图:

加载中…
原理很历史类似:随手记答题思路里没有的东西;

随手记特殊地貌、地形、气候、生活方式、交通布局等等等的成因 or 影响;

非常经典的题目;

这个笔记本就是我拓展思路的利器!

也没什么蛮多用,就是当时高考碰到了两道非常熟悉的选择题而已

那种熟悉感真是上头

地理篇结束。

  1. 小 tips

尽可能调动更多感官参与记忆的过程。眼睛看,嘴巴说(自习课不要出声),动手指,但不要抖腿(会打扰别人);

做笔记不要只用黑笔,起码再来只红的,太花哨了也不合适,三种颜色刚刚好;

资料—— 最流行的就是质量最好的,but 只有用好了,知识才是你的。买过≠学过;

养成「延迟反馈」的习惯。白天做的题,晚上再对答案,中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样的话,当你对答案的时候又得重新捋一遍做题思路,付出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知识也会掌握得更牢固;

不要长时间学一个科目。做了四五十分钟的地理题,就记点单词做点数学之类的。让负责地理的那块脑子休息一会;

遗忘很正常,适度的遗忘有助于你查漏补缺,因为记不住就崩,那就太傻啦;

不妨试着把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理解得更好,记得更牢;

发现自己题目做错了,别急着对答案,也别急着问老师和同学,先冷静下来好好想想,说不定可以自己解决;

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思考得越吃力,理解就越透彻,记得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