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 浅色 自动
顶部

1美国和日本的企业要撤离中国,意味着什么

所属系列:复杂世界的明白人-CHAPTER 6 放眼全球,我们该如何突围

美国和日本的企业要撤离中国,意味着什么
2020 年 4 月的时候,网上有消息称,美国提供资金要求本国企业离开中国。这事意味着什么?我专门研究了下,初步判定意味着三点:

一是我国老百姓还没有上外网求证的好习惯,因为当时美国和日本根本没提这个要求,只是建议。

二是一些人看到这则新闻竟然欢欣鼓舞。除非你移民了,否则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这个世界向来都是这么个逻辑,收益是自上而下分配的,成本是自下而上承担的,老百姓们为什么狂欢?高兴自己被宰了?

三是就算有这个事,它们也撤不走。

我们一点一点来说。

关于新闻的真实性

这则新闻我去外网反复查了,甚至查了白宫的新闻网,什么也没看到。后来我反应过来:这事该不会是美国某些人的个人观点被中国国内小编捕捉到,然后一通乱改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吧?所以我就找了下新闻,还真找到了。

果然,原来这是一个叫 Kudlow 的哥们儿的建议,被国内媒体当成美国政策了。

确认完了之后,再看国内的那些小编一本正经地胡编,简直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此外,如果你跟我一样,近十年来一直关注我国这类新闻,就能发现每年都有一大波「撤资潮」。大家各种「震惊」,说这次真撤资了。但看下历史数据,你就能发现,那些企业不仅没撤资,反而每年都在追加,只是和上一年相比,有时候多了,有时候少了。这种套路多见识几次,相信大家就会和我一样淡定了。

不过说到这里,不少小伙伴可能要问了:如果这哥们儿的建议最终被采纳了,会发生什么呢?那我就来说下那些企业到底能不能搬走。

外企撤离中国到底有没有可行性

要说清楚外企撤离中国的可行性,关键要说清楚它们为什么要来中国。就像你在北京混了十来年,你妈让你赶紧回县城去,你到底回不回去?这基本依赖两个因素:

1.你来北京干什么来了?

2.现在回去你能干什么?

外企也一样,它们为什么来中国?难道是因为同情第三世界人民的生活状态,致力于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当然不是了,它们来中国是赚钱来了,正如它们当初坚船利炮跑到中国来打仗是为了钱一样。

我发现很多人还是孩子气,外国人跟你做买卖,不是看你长得帅,也不是怕你没工作,人家是想赚钱,都是没有感情的赚钱机器。只要有钱赚,资本根本不管你是谁,更不会因为敌视你就不跟你做买卖,那是未成年小朋友的思维方式,成年人可不是这么想问题的。

那为什么来中国能赚到钱呢?其实不只是来中国。西方大规模向第三世界转移产能,开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也就是距今 60 多年前,最开始是向「亚洲四小龙」转移。当年中国香港迅速崛起,有一个原因是承接了一部分西方的产能,生产衣服、皮包什么的。

香港以前以制造业为主。改革开放后,香港的企业家看到内地成本低,就把制造业搬到了内地。

大家知道深圳蛇口吧,有关部门给香港企业家划了块地,让他们在那儿雇用内地老百姓抓生产,生产出产品后卖回给香港。这块地也就成了深圳的起点。

后来香港所有的制造业都跑到内地来了,香港慢慢转型成了一个贸易型经济体,专心当中间商赚差价。这个钱好赚些,但问题也很明显,无法惠及大多数人,依赖金融的国家或地区都变得急剧两极分化。

所以,工业向亚洲转移,不言而喻的一个原因是「成本」。「成本」类似于市场上的重力,在它的作用下,产能会一点点向成本低的地方聚集,最后集中到中国这个人口大队里,这太符合市场规律了。当然了,单纯成本低也不行,需要工人素质达标。南亚国家基础教育都不太行,人多,但是素质上不去。我们一般说「工业人口」,说的不只是人,还得是受过教育的人。

在中国,你花五六千元的月薪就可以雇个大学生,折合下来一千来美元。但在美国,这个薪资你连半文盲都雇不到。

我所在的行业也很明显。我是做手机操作系统的,之前招了个小伙伴,那小子比较有想象力。我跟他说我在美国一天能赚 500 美元(约 3000 元),他灵机一动,跑美国上班去了,一年收入 25 万美元。在中国他那个水平能拿多少钱呢?30 万元不到。大家看出来了吧,就这么悬殊。单纯就我这个行业而言,中国工人的人力成本基本是美国的 20% 左右。

再比如那个特斯拉就很明显。2019 年 6 月,特斯拉的股价被打压到了历史最低,眼看混不下去了,位于上海的生产基地投入使用,一下子给特斯拉解决了两个问题,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销量激增。特斯拉的股价这才开始逆势上涨。那降低了多少成本呢?比北美低 65%,这个数据非常可观了。而且马斯克多次说中国工人的专业素质非常过硬。成本低,工人素质过硬,大幅降低了特斯拉整车的价格。

不过「成本」这个原因在二三十年前是关键原因,现在已经不是了。

中国现在对于世界来说,关键是完整的供应体系。这又怎么理解呢?

比如几个美国大学生想创业,他们考虑研发一款「既可送外卖又可擦玻璃的无人机」。这就有三个模块:无人机、外卖抓手和擦玻璃摇杆,把这三个焊在一起,既能送外卖又能随手擦玻璃的无人机就制造出来了,接下来就需要生产成品了。

他们一打听,全世界只有中国能在一个地方把这三个模块全搞定。他们到了深圳华强北喊一嗓子,立刻出现四个团队,把这件事给包了。其中三个团队提供各种模块,第四个团队是集成商,负责集成。这之后他们在美国只要发订单就行,中国这边给他们做好装箱,送到全世界,里边还塞张卡片,用英文写上「记得打五星哦,亲」。

如果其中一个工厂,比如生产外卖抓手的那个工厂搬到美国去了,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个外卖无人机的其他部件在中国本地能搞定,只有外卖抓手这个部件需要远渡重洋送过来。问题是这个部件的上游供货商都在亚洲,得先把上游产品送到美国,加工完再拉回亚洲集成。

这样一来,这款产品的价格想也不用想会比其他的贵得多。在市场上,模块化产品「贵得多」就意味着无法生存,很快就有其他公司的同类产品把它们替代掉。

现代创新经济的核心就是整个市场里有无数「小而专」的模块化公司。你不管有什么奇妙创意,落实到最后,都是几个模块的组合,无数的公司动态组合,今天几个公司的产品组成 A,明天组成 B,大海才有浪。有了这些无数模块化的小企业,各种稀奇古怪的构想才能变成现实。

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产业都往亚洲地区集中了吧。一个产业 80% 的相关部件都在一个地方,剩下的 20% 如果不搬过来,可能很快就会被替换掉。大家一定要注意一点,企业是依赖上下游的,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产业群」的说法。为什么码农愿意来北京、上海,因为这边就算他工作的公司倒闭了,也能快速找到下一家。企业也一样,也需要招工,需要动态调整上下游,如果你离产业集群太远,这些都只能是空谈。

当然了,成本和配套供应还不是最重要的,对于资本主义来说,最重要的是需求,也就是有人买你生产的东西。产能固然重要,对于企业来说,最麻烦的事还真不是生产不出来,大不了招工后三班倒,就跟这次疫情期间那些企业火力全开地生产医疗器械似的。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有没有人买。

外企为什么一直在折腾打开中国市场?主要就是因为中国有海一样的市场,不仅能生产,还能消费,而且这种消费还在爆发。

我在前面提到的特斯拉也是这样。进入中国后,它的销量激增,尽管它在北美市场的销量在下降,但单是 2020 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其销量就增加了 64%。它不仅活过来了,现在还虎虎生威,一时半会儿死不了。而中国市场也迅速成了特斯拉全球第二大市场。如果特斯拉撤出中国,毫无疑问会死得很惨,而且是效率和成本的双暴击。

马斯克也表示,「没有中国就没有特斯拉的今天」,还表示「我爱中国」。到底爱不爱,其实不重要,也无所谓,毕竟资本家的话,听听就得了。不过中国确实助力了特斯拉的腾飞,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和以前的美国一样,是实现梦想的地方,喜欢钱的人就没有道理不爱中国。

不知道为什么,不少人现在提到「全球化」,第一反应就是除了中国,其他国家都是受害者。但实际上,中美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只是中国的收益比较明显。

而美国整体也是赚了的,只是分配不均匀。资本家赚得盆满钵满,但普通美国人收入无以为继,只好借钱消费。现在他们借钱太多,有点支撑不下去了,这才有了「制造业回归」这类民粹主义说法。为什么说是民粹主义呢?因为按照西方理论,制造业想去哪儿去哪儿,全凭资本家决策,任何政府参与进来都是不道德的。不过他们现在可不管这些。

问题是制造业大规模(注意,这里说的是「大规模」)回美国几乎不可能。一方面美国人口和人口素质也维持不了那么大的工业体系(美国现在只有两千万制造业相关人员),跟苏联似的,把人力都拉去研究重工业了,轻工业没人了。正是因为人口不足,在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才向亚洲转移制造业,只保持高利润、高附加值的那部分在自己手里。如果美国人自己生产,想也不用想那些产品会迎来一波涨价,最后依旧没有竞争力。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如果美国给补贴呢?也不是不可能,至少郭台铭 2017 年为了特朗普承诺的 300 亿美元补贴,真去美国建厂了。

如果这些在华企业回到美国后一直不赚钱,政府一直给补贴,那补贴的钱从哪儿来?如果一直补贴下去,美国也要过救济施舍的幸福生活?

我们该怎么应对?

我发现现在网上有两种非常不好的论调。一种是极度排外,民族主义高涨,除了自己,其他人都看不上;另一种是极度亲美,别人不能说一点美国或者西方不好,一说就无限鄙视。这两种论调其实都不对,都是未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成年人的世界,应该像个社会人一样去思考。

什么是社会人呢?社会人就是做好自己的事,不去招惹别人,但如果别人招惹我们,我们也要果断还击,不然他们以为我们是软柿子,心情不爽就过来捏。所以,我们既不欺负别人,也不崇洋媚外。

那如何做好自己的事呢?国外某问答平台上有个帖子非常有趣,而且很说明问题。作者说「中国制造业 2025」其实本来是个构想,并没有达成共识。中国国内各方势力也不是铁板一块,因为要扶持这些领域,其他领域的预算就会减少,大家自然不满意。而且中国很多学者持怀疑态度,他们一直有「不要重复造轮子」的想法,反对中国搞「大而全」,认为中国这么做不符合经济学规律。但经过特朗普一折腾,中国绝大部分人都明白了,原来这一步这么重要,看来必须得搞了。共识就这么出来了。

类似《三体》里的那个情节,罗辑不小心偷窥到了外星人的软肋,所以外星人要杀他,还要故意制造成意外的假象,让大家觉得罗辑的死只是一个意外,从而不会怀疑他掌握了什么大秘密。奥巴马看过《三体》,特朗普没有。如果特朗普懂这个道理,他就该花钱雇用一帮中国的经济学者天天围攻这玩意儿,而不是从外部出手。特朗普不仅暴露了天机,还反手给我国一些经济学家一巴掌,之前那些反对「土地红线」的经济学家也挨了这么一巴掌。

说白了,我们要坚持「深挖洞(提高科技高度和深度),广积粮(加强储备粮油和人力资源),低筑墙(扩大合作和交易)」。我们要比美国更开放,更像海洋文明,接纳所有愿意平等做生意的人,只要别人跟我们合作能赚到钱,他们是不会把我们踢出去的。要知道,冷战顶峰时期,法国和英国跟苏联的贸易都没断,甚至美国企业家私下里也跟苏联在合作。

而中国和苏联又完全不一样,苏联游离于欧美之外,而中国揳入到了欧美体系里,并且担负着心脏那样的职责,中国只要不自己折腾,就没事。

现在萧条就在眼前,达利欧判断其程度应该会超过 20 世纪 30 年代,所以我们肯定不能大意轻心,可以拿出点诚意和动作来,比如继续创造更好的经商环境、完善法制、出台刺激政策。

作为老百姓,我们也要对自己负起责来,多锻炼、别生病,工作再勤奋些,多输出、少添乱,而且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要成天唉声叹气,我们说出去的每句话,第一个听到的人是自己,消极的话说多了,自己也信了。

一点都不用怀疑,在每次危机中,超级巨头会变得更大,一部分中小型巨头会被打翻,重新崛起一批新巨头,这本身就是危机的一部分。加把劲,说不定我们的机会来了呢。

————————————————————
本站(yanxuan.org)文档只用作读者试读欣赏!
请二十四小时内删除,喜欢作者请支持正版!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