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 浅色 自动

1沟通中应极力避免的两个坑

所属系列:场景沟通课:善用沟通扭转局面

沟通中应极力避免的两个坑

场景沟通课:善用沟通扭转局面

进度条
0:00
26:43

  1. 指责并不能改变他人

◎ 没有人愿意责备自己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认为自己当初是做了正确的选择:过激者认为自己是迫不得已,懦夫认为自己非常谨慎,而守财奴则相信自己很节俭……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行为有着自认为合理的解释,即使他是完全错误的。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看到过能发现自己的过错就在内心责备自己的人。」可见,能够大胆承认错误的人寥寥无几。一个人在内心深处是不愿意责备自己的,谁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呢?每个人都能够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出一大堆的理由。即使一个人知道自己犯了错,也不愿意在公开场合承认这一点,更不愿意别人当面指出。如果有人当面指责,他会立即调动全部的智慧和力量来辩解。

所以,指责和抱怨他人是没有用的,除非他自己想明白。正如卡耐基所说:「一百次中有九十九次,没有人会责怪自己任何事,不论他错得多么离谱。我们用批评和指责的方式,并不能使别人产生永久的改变,反而会引起愤恨。不要责怪别人,要试着了解他们,试着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做,这比批评更有益处,也更有意义得多。」

◎ 你忽略了背后的原因

这个世界的一切结果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他的原因和理由。你之所以批评和指责他,往往是因为没有搞清楚其背后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布莱德雷将军奉命执行一次危险而紧急的任务。于是,他立刻召集手下将士,让他们排成了一个长列。

「这次,我们的任务既艰巨又危险!」布莱德雷瞟了大家一眼,「哪位愿意冒险担任这项任务,请向前走两步……」

此时,适逢一位参谋递给他一份最新的战报,布莱德雷和参谋交头接耳了片刻。等他处理完战报,再次面对行列中的众将士时,发现长长的队伍仍是一条直线,没有一个人比旁边的人多向前两步。

他按捺不住情绪,生气地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情况紧急,竟然一个人都没有……」

「报告司令!」只见站在最前排的人满脸委屈地说道,「我们每个人都向前跨了两步……」

这时,布莱德雷将军意识到,自己错怪了这队勇敢的士兵。

你也不想错怪别人吧?那好,下一次在你批评别人之前,一定要先全面了解情况。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急于批评和指责,就容易造成对别人的伤害。所以,我们需要改变不经分析就轻易对别人的做法进行对错判断的习惯。

众所周知,法庭上要确定一件事情的对与错,往往要做大量细致入微的调查工作,也就是先假设是无罪的,通过分析各种原因,找出人证物证,再做定论。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无论别人错得多么离谱,都不要指责和抱怨,先抽出哪怕一分钟的时间,问问对方为什么这么做。

◎ 全然的了解,就是全然的宽恕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生活着各种不同肤色、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哪怕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时间来看,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其背后的原因往往是复杂多样的,需要了解和分析才能得到答案。

有时,是个人掌握信息多少的原因。例如,下属与领导的看法不同,多数情况是领导掌握的资讯更全面,所得出的结论大都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

有时,是因为个人理解能力有强弱之分。比如,你让小孩子去做大人的事情,有时不会令你满意,因为他还不懂得大人的做事规则。

有时,是由于民族和风俗习惯不同而造成的。比如,你不觉得牛是神圣的,因为你没有生活在印度,如果你生活在印度,会觉得这很正常。你之所以觉得大热天男士穿长袍戴头巾的扮相有点不可思议,是因为你不是阿拉伯人。如果你生活在阿拉伯国家,你会觉得沙特国王衣着得体,当年阿拉法特的装扮也颇有几分英气呢!你之所以认为儿子直呼父亲的名字不太礼貌,是因为你没有生活在美国。我们在美国的电视剧中经常见到儿子直呼父亲:「麦克……」那个幽默而亲切的爸爸不仅不生气,还挺高兴的。而在中国胶东农村,谁若直呼你父亲的名字,你会在他后面追着打他。

有时,则是时代的原因。比如,你之所以觉得男人留个大辫子有些别扭,是因为你不是清朝人。那时,如果一位勇敢的武士面对一群歹徒来个立马站桩,怒目圆睁,同时把长辫子向后一甩,大声说道:「来吧,你们一起上!」你会觉得:「哇噻,真帅呀!好酷的长辫子啊!」你之所以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因为你没有生活在五百年以前,那时人们普遍认为地球理所当然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围着地球转:「你看,太阳东升西落,它每天都在绕着我们转嘛!」

总之,一个人之所以那样做,一定有他的原因。你了解了背后的原因,也就不会对结果感到吃惊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全然的了解,就是全然的宽恕。」

◎ 如果我是他

在生活中,许多人常自以为是,以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他人的生活方式,结果往往令其困惑:自己认为好的,对方不一定认为好;你认为自己为对方付出了很多,但对方也许认为这些付出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如果你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纵然你有利人利己的美好愿望,有时也难以被对方接受,最终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多数人际冲突的产生,都是由于人们过分强调自己的立场,而不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理解问题。事实上,他的做法与你的看法不同,并不代表他一定是错的,而你一定是正确的。如果你处在他的位置上,在同样的状况下,你的做法可能与他并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达成良好的人际沟通,寻求他人的支持与合作,营造利人利己的双赢局面,就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凡事要从对方的立场去想想:「如果我是他的话……」

由人与人相互吸引的原理可知,当人们的看法、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相似时,就有相互喜欢的趋势。当我们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时,相互之间便会找到很多共同点,从而可以增进相互间的理解。

北京有一位底师傅开出租多年,从来没有被顾客投诉过,也没有与顾客发生过争执。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底师傅说,主要是他能够站在顾客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比如,顾客要到的地方不让停车,他会用一句话加一个小动作使顾客满意。他说:「小姐,你看好价钱,25 元。」然后,底师傅将计价器抬起清零,接着说:「这里不让停车,以下的路程算我送你的。」乘客听到这样的话,看到这样的动作,多数会说:「没关系,师傅,你该怎么算还怎么算。」底师傅听了心里也暖洋洋的。

底师傅说:「我是司机,知道这里不让停车,她也许没有驾照,不懂得交通标志。或者,以前她乘车时,别的司机违规在这里停过。因此,她心目中认为这里是可以停车的。此时,如果我继续往前开,而又碰巧计价器里蹦一个字,顾客会以为我算计她一块钱。在生活中,如果别人算计我一块钱,我也不高兴……」

如此站在顾客的角度周全考虑,怎么会得不到顾客的好感呢?怎么会得不到理解和赞同呢?怎么会遭到指责和投诉呢?

换位思考,不仅能够让我们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别人,找到那个潜伏着的理由,同时也找到了顺利解决问题的钥匙。

在美国,一位母亲在圣诞节前夕带着 5 岁的儿子去买礼物。大街上回响着圣诞节的赞歌,橱窗里装饰着枞树彩灯,乔装的可爱小精灵载歌载舞,商店里五光十色的玩具应有尽有。

「一个 5 岁的男孩将会以多么兴奋的目光观赏这绚丽的世界啊!」母亲毫不怀疑地认为。

然而,她没有想到,儿子却紧拽着她的大衣角,呜呜地哭出声来。

「怎么了?要是总哭个没完,圣诞精灵可就不到咱们这儿来啦!」母亲有些生气,语气中充满了严厉。

「我,我的鞋带开了……」儿子怯怯地回答。

母亲不得不在人行道上蹲下身来,为儿子系好鞋带。母亲无意中抬起头来,啊,怎么会什么都没有?——没有绚丽的彩灯,没有迷人的橱窗,没有圣诞礼物,也没有装饰丰富的餐桌……那些东西都放得太高了,孩子什么也没看见。落在孩子眼里的,只有粗大的脚印和妇人们低低的裙摆,在那里互相摩擦,碰撞,过来往去……真是好可怕的情景!

这是母亲第一次从 5 岁儿子的高度看世界。她感到震惊,立即把儿子抱起来,放在自己的肩上,儿子开心地笑了起来:「妈妈,好漂亮的圣诞节啊!」

从此,母亲发誓,今后再也不把以自己为基准理解的「快乐」强加给儿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母亲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认识了这一道理。

换位思考是与人相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巧,也就是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立场和视角,去体验对方的内心感受,了解对方的确切需求,从而在彼此的心灵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沟通桥梁。与此同时,当你站在对方立场上的时候,自然也会以对手的目光观察自己,从而对自己多一份了解。

不妨经常问一下自己:「如果我是他,会怎么样呢?」 想想看,如果我处在我妻子的地位,我是否愿意以我这样的人为夫?如果我处在我儿子的地位,我是否为有我这样的父亲而骄傲?如果我处在我部下的地位,我是否为有我这样的上司而庆幸?……当你进行这种角色转换的时候,就会惊奇地发现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战场上,知己知彼,可以百战百胜;社会交往中,也需要换位思考,才能知己知彼,从而达到人际交往的高境界。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过:「如果说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问题。」

◎「君子和而不同」

人与人之间的顺利交流既需要你把自己的信息准确地传达出去,还需要对方能够准确接收你的信息。

例如,你问候朋友:「你吃了吗?」「吃了,谢谢你的关心!」你的善意,他已准确接收。

如果他恼怒地反问:「怎么?你看我像吃不上饭的人吗?难道我连饭都吃不上吗?」显然,你的善意,他并没有理解,于是,误解产生了。

不理解导致误解,误解又往往会产生抱怨:「他应该那么做……」「他不应该这么对我……」

许多人抱怨是因为别人没有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做,这本身就是对人生的不理解。请你想一想,人家为什么应该按照你的意愿去做?

如果说「应该」的话,以下这个「应该」排在第一位,那就是:「一个人『应该』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去生活。」也就是说,一个人有权利做他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只要不违法,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即一个人有选择的权利。排在第二位的「应该」是:「我们『应该』理解别人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去生活。」 也就是说,我们要尊重别人的选择。

理解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要相互尊重。比如,美国人有权按照美国的方式生活,印度人有权按照印度的方式生活,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现在,国家间互相尊重主权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已经成为普遍认可的国际关系准则。小到个人与个人之间,也要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

一个人坚信自己的观念正确,坚信自己的看法是对的,甚至坚持自己的生活态度,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人们应该有所信仰和追求,有些原则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你也可以宣传自己的主张,以此影响别人。但是,如果他人的信仰、观念、做法、看法与你的不一样,你也应该尊重他们,不应该随口否定或贬低他们。

比如,你可以说:「夫人,我只爱你一个,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这样表达情感没有什么不妥。但是,你不能说:「世界上其他的女人都是丑八怪。」须知,别人也有权认为自己的夫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

一个国家的人民可以相信自己种族的优秀,甚至用一些「伟大的、智慧的、勇敢的」之类的美好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民族。但是,不应因此而贬低其他国家和民族。

彰显自己可以,不应贬低他人。这好比做事,利己可以,但不能损人。请记住:即使一个人的说法或做法在你看来也许错得离谱,也不要嘲笑他,你可以不赞成但应该表示尊重。

我们需要明白:人际关系是相互的,你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你;你仇视别人,别人也不会喜欢你。用仇视和指责的方式换来的会是更多的敌意和批评,而用理解和尊重的方式则必定会换来更多的宽容和敬意。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一个真君子既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够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1. 抱怨就是认输

◎ 怨天尤人的失败者

社会上的一些失败者生活得不快乐,他们经常抱怨社会,抱怨家庭,满腹牢骚,好像全世界都欠他似的,这其中有一种抱怨很具有代表性。

不幸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一直以为这种抱怨很合理:「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为什么我一出生就贫穷,而他一出生就富有?我哪里比他差了,我不比他傻,我的智商不比他低,我不比他少努力,我甚至更辛苦,这个世界一开始便存在着不公平!太不公平了!」「我出生时,上帝一定是闭着眼睛的,没有把黄金放在我的手上,没有把王冠戴在我的头上。」 ……

环顾四周,你是不是经常见到这种牢骚满腹的人?

其实,我们目前生活的这个世界相对来说是公平的,一个事物之所以存在,就一定有存在的原因和理由。我们看一个人,不能把他完全与周围环境割裂开来,他与周围的一切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人之所以一出生便富有,那是因为他的父辈努力拼搏过,子承父业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人家的父母努力奋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孩子一出生便有了好的起点。如果换成你,不也希望自己的下一代生活得更好些吗?

反过来说,一个人之所以出生时贫穷,那是因为他的前辈没有在孩子出生时积累起足够的资本。即使如此,我们仍然要感激父母,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哺育我们,培养我们,这是天大的恩情,我们不应该再要求什么。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的起点,这已足够,剩下的路让我们自己来走。

一个人出生时贫穷并不丢脸,更没有必要因此而自卑。所谓「英雄不问出身」,就是强调后天的努力和成长才是一个人的真实人生轨迹。关于这一点,世界上无数出身贫寒的成功者已经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所以,如果有人因为你的出身而轻视你,那是他的不对。可是,如果你一辈子没有出息,那么,你就不能怪罪别人不重视你。我在演讲时经常强调:「出身贫穷不是你的错,一生贫穷才是你的错。」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背景,也不用对自己出生时的状态负责,而此后的人生之路走得如何则主要由自己负责。

社会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几乎没有人一生都没有机遇。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遇到过许多机会,只是你尚未准备就绪,结果让机会在你面前溜走了;或者你努力不够,没有能力抓住机会。可是,你能说所有的机会从来都没有眷顾过你吗?你没看到许多同龄人的成功事例吗?他们中许多人的出身与你一样,有的人出生时的状况甚至还不如你呢!

可以说,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一个家庭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一定会有人出人头地的,也必定会迎来家族的荣耀。而整个民族积极上进,同样会迎来国家的繁荣昌盛。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国民往往拥有积极的心态。

以色列、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但他们的国民并没有抱怨,而是坦然面对这些现状,努力奋斗。结果,他们在贫瘠、狭小的土地上,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本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

◎ 三种解决方案

当我们与环境发生冲突时,有三种方式可以化解冲突:

一是改造环境。小环境改造还可以做到,可是大环境不是我们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即使能改变可能也是少数人才能做的事。

二是脱离环境。「惹不起,躲得起」,一走了之。如果事情如此简单的话,那我们的人际冲突也就没有了,问题是许多时候我们躲不了。

如此,只剩下第三种方法:适应环境。先改变自己,使自己融入环境之中,然后再慢慢对其施加影响。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我们依然拥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继续前进,也可以选择暂时回避。犹如海上航行的船,虽然不能决定风向,但依然能决定航行的速度和方向。那么,如何选择才算是聪明的人?我认为,聪明人懂得:不可改变的事情——适应之,可以改变的事情——努力改变之。

在生活中,有一种本领是我们必须学会和掌握的,那就是分清什么是经过努力可以改变的,什么是无法改变的。对于可以改变的,我们当然要锲而不舍地追求,只要还有一点挽救的机会,我们就要奋斗。

但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我们向往却又无法得到的东西。如果普通常识告诉我们,这件事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或是不可能再有任何转机,那么,我们需要理智对待,敞开胸襟,学会适应,学会放弃。只要我们保持身心的健康,失去的还会再来,机会总是存在的,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我们承认,人在出生时有男女之别、肤色不同、国籍差异……这些是我们不能选择的,接受之;一个人出生在农民家庭这一事实不能改变,生为中国人不能改变,黄皮肤黑眼睛不能改变……适应之。要知道,这些不能改变的事情并不是一个人未来的全部,我们还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铸就人生的辉煌。

毛泽东生在湖南农村,这影响他未来的事业了吗?他从农村到城市,最终成为全国人民的领袖。李嘉诚生为中国人,这影响他的生意了吗?许多外国人心甘情愿地为他打工。

人生的起点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而人生的过程却是自己走出来的。也就是说,人生的富裕或贫穷,完全取决于我们现在的努力程度。事实上,我们的所思所想时刻都在影响着自己的行为,而我们的行为又在影响着自己的未来。

不要去怨天尤人地抱怨自己的际遇,或者将自己的不幸怪罪到别人身上。抱怨最容易毁掉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情绪低落,使我们心中充满了阴霾,使我们痛苦而不快乐,更有严重者甚至产生对抗社会的叛逆行为,给社会和自己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要知道,当我们抱怨命运的时候,生命便在无谓的叹息中流逝。我们只有一次宝贵的生命,我们浪费不起。我们要把注意力用在改变上,而不是坐在那里哀怨。只要珍惜已经拥有的,积极努力,坚持不懈,那么,我们一定会得到生活的回报,得到自己目前所没有的。

西方古语说:「享受你拥有的一切,蠢人才不满足于手中的东西。」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提示人在一生的过程中要学会适应。也请记住威廉·詹姆斯的话:「要乐于承认事情就是这样的情况。能够接受发生的事实,就是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还有叔本华的话:「能够顺从,就是你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最后,让我们听听莎士比亚是怎样说的:「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却会很高兴地去找出办法来弥补他们的创伤。」

◎ 学会宣泄

也许有人会问:「一个人不去抱怨,是不是意味着,他把所有的怨气都压抑在内心,自己默默承受?那样的话,岂不憋出病来?精神压抑、抑郁症不就是这样找上门的吗?」

其实,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人都有最后的自由,就是对环境态度的选择自由,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剥夺的。我们在适应不可改变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宣泄,经常做自己的思想工作,把许多事情想通,心情自然就舒畅了。

适应环境的有效方法是转换观念,观念一变天地宽。相信下面的小故事能够带给你启发。

以前有一位先知,有一天,他在乡亲们面前宣布:「明天,我要把城外的那座大山喊到我面前来。」

大家觉得不可思议,第二天都赶去看热闹。

人都到齐了,先知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过来了,清清嗓子,对着大山喊:「大山,过来。」大山不动。

先知又喊:「大山,你过来吧!」大山还是不动。

先知又充满深情地喊了一遍:「大山,请你过来吧!」大山依然岿然不动。

一片哗然。

谁知,先知又不慌不忙地说:「我不就是想和大山接近吗?大山不动,我可以动啊!」他大踏步地向大山走去。

热爱、尊敬他的人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先知的做法告诉我们,生活的智慧是:它物不变,我们变。当一件事情本身不能改变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对它的看法。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些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备案号:YX01Db15YXAdQBVZq

点击查看下一节

如何用夸人达到自己的沟通目的

赞同 2

目录

评论

场景沟通课:善用沟通扭转局面

匿名用户
×
拖拽到此处

图片将完成下载

由AIX智能下载器(图片/视频/音乐/文档) Pro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