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 浅色 自动

1不回信息,不主动聊天……你的伴侣是回避型依恋,还是不够爱你?

所属系列:爱的隐秘角落:识别伪装,重获吸引

不回信息,不主动聊天……你的伴侣是回避型依恋,还是不够爱你?

爱的隐秘角落:识别伪装,重获吸引

如果你有和回避型恋人相处的经历,那么一定可以在这个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朋友 s 非常漂亮,就是那种人们会觉得「这么漂亮的姑娘应该没有烦恼吧」的姑娘。

事实上,她最近半年都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中走不出来,在自我怀疑中无法自拔。

这个让她走不出来的前任,如果是渣男也就罢了,可偏偏不是。

他是个大部分人都会夸赞的优质男—— 前途光明,做事靠谱,情绪稳定,待人接物克制,还隐隐有点禁欲的风格。

相处初期,两个人在各方面势均力敌,在外人看起来是一对天造地设的璧人。

s 姑娘表面上阳光开朗,事实上内心细腻敏感。

她有一段被背叛的初恋经历,对感情一直不太有信任感。

但这个男生的沉稳和她初恋的浮夸形成鲜明对比,连妈妈都对他赞不绝口。s 庆幸,自己这次终于遇到对的人了。

在一起半年后,虽然男生的优点依然闪光,但 s 在这个完美男友身上发现了新问题 —— 平时 s 状态好情绪稳定的时候,两人相处可以很好。可是:

一旦双方有矛盾,s 总希望把事情说明白,但每次都会吃「闭门羹」被男友一句话噎住:「你想多了」。

她因此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斤斤计较;

s 有时候心情不好,希望男友可以安慰安慰她,接住她的脆弱,而男友会用「工作忙」敷衍甚至表现出不耐烦,这让 s 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太矫情了?

一开始面对男友的冷漠,s 是抓狂的,她会追着男友刨根问底,结果换来男友的分手暗示;

不愿意分手的 s 开始为男生找理由—— 「他确实是太忙了」「不能指望对象又忙事业又给我提供情绪价值」。

s 开始相信「好女孩应该懂事,做好大后方,尊重男人的洞穴期」这样的论调,压抑自己的需求,忍着不吵不闹,想尽办法他体贴男友,希望自己的懂事可以换来对方更多认可和关注 ——

可换来的却是男友的一句:「你没必要对我这么好委屈自己,这样搞得我压力很大的」。

s 觉得自己似乎做什么都是错的,越想努力维护这段关系越觉得焦虑,好像自己怎么做对方都不满意。

两个人的关系氛围日渐压抑,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关系破裂的命运。

最后,分手的导火索是男生的研究生毕业季。

男友对 s 说:我希望接下去两个月可以全力以赴写论文,我们暂时不要多联系吧。

说到做到,他甚至两个星期都不主动和 s 发一条消息。

s 再次崩溃了,就在她质问男友是不是早就不爱自己了的时候,男生冷静地提出了分手。

被分手后 s 一直走不出来,她还是觉得前男友是难得的好男生,靠谱上进情绪稳定不聊骚,都怪自己太焦虑,太依赖,不够独立,不给对方空间,才把一个优质对象「作」跑了。

上面这个故事中的「你追我逃」拉锯战,我相信点进这个回答看的小伙伴很多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关系中这种「你追我逃」模式有很多种模型可以讨论,其中一个最常见的模型就是「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这也是心理学当中,一个公认的对亲密关系有预测性的理论。

而「回避型依恋」因为经常扮演感情中的「逃兵」和「冷暴力选手」而闻名坊间。

今儿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我朋友 s 的前男友到底算不算「回避型依恋」?如果碰到回避型选手,我们有没有什么「拿下他们」的相处方式?

我相信,如果能够理解回避型恋人的心理工作机制,掌握和他们相处的窍门,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像 s 这样的小伙伴减少和回避相处的迷茫和痛苦。

一. 是「冷血爱人」,还是 Ta 根本没那么喜欢你?

先别着急下结论。

我们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都可以根据「回避」和「焦虑」两个维度划分为「四种类型」(如下图)。

加载中…
分别是「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疏离型回避依恋」和「恐惧型(矛盾型)回避依恋」,后三者又统称为「不安全依恋」。

没错,我们经常听到的「回避型依恋」是可以分为两种的。这两者的区别如下:

疏离型回避:高回避低焦虑。对亲密和依恋的需求低,一个人可以非常自洽,容易把伴侣的情绪看成关系中的「负担」。这类人据统计占人群的 25%。

恐惧型回避:高回避高焦虑,对亲密和依恋的需求高。既有焦虑的特点,又有回避的特点—— 在亲密关系中既有较高的亲密需求,又害怕和爱人靠太近,因此也称为「矛盾型」。这类人大概占人群的 5%。

而平时我们吐槽最多的让我们欲罢不能的「冷血爱人」,通常指的是「高回避」「低焦虑」的「疏离型回避」,也是我们今天要深入了解的类型。

来看一看,「你的他」在亲密关系中是否符合下面描述的这些特点:

● 经常没办法照顾到你的感情上的需要,会让伴侣觉得自己的一腔爱意得不到足够回应

● 时不时成为「洞穴人」,面对冲突拒绝沟通,选择逃避,喜欢「冷暴力」

● 很少和你流露或者分享自己的脆弱情绪和心事,让人觉得很难交心

● 忽冷忽热。偶尔会给你一些甜蜜,但在关系「亲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似乎就成为了对他的一种威胁,他会逐渐开始疏远。

● 贬低你对自己的「依赖」—— 认为「依赖」是性格软弱、低价值的体现

● 哪怕交往了很长时间,还是常常会给你心意不确定的感觉

● 过度专注自己的世界,不愿意接受来自你的想法和影响

● 得不到的是最好的:期待完美爱情完美恋人,不愿意磨合,喜欢美化前任 —— 通过美化得不到(已失去)的恋人来逃避面对现实中的真实的关系。

● 莫名其妙挑剔你身上的小缺点:比如身材,说话的口头禅,吃饭的样子,走路的姿势。

● 如果你因为他的冷漠而感到委屈,他可能会责怪你情绪化,反应过度

● 时常理性地吓人,讲逻辑不顾及感受

(以上只是举例,我们并不能因为对方符合以上某个具体行为就判定对方是回避,而是去看对方整体上对待感情的态度)

其实呢,他们在亲密关系当中的这些做法,是回避型恋人采取的对亲密需求的「压抑策略」 ——

回避型在关系中一直对伴侣竖着防御的高墙,只要伴侣表现出的亲密程度逾越了自己的防线,回避型就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以上这些「排斥行为」来保持和你之间的「安全距离」。

讽刺的是,在一起的时候,回避型对伴侣百般挑剔,排斥亲密;

然而一旦关系结束,回避型没有了亲密的压力,慢慢卸下了防御,之前压抑的感情也随之浮出水面 —— 蓦然回首,他会发现自己对前任还有很多眷恋,甚至会在心中无限美化前任的形象。

没错,对于他们来说,完美伴侣永远只存在于想象当中。

我在社群里好些个和回避型恋人相处过的小伙伴表示 —— 经常是他们决定放弃了,回避型过一阵就自己找回来了 —— 这样的无厘头操作,确实让回避型恋人们的「坊间名声」变得非常不好听。

如果你不小心爱上了这样一个恋人,光有一颗铜墙铁壁的心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去了解他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才有那么一点可能让他在关系中慢慢打开心防,和你共同开启真正的亲密关系。

所以, 他为什么那么冷漠?

我们的依恋类型的成因呢,其实和我们的基因、原生家庭、成长经历包括早期恋爱体验都是有关系的。

其中一个比较公认的重要因素 —— 我们小时候和父母的依恋关系。

如果一个孩子在和父母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觉得父母(亲密的人)是值得信赖的,形成安全依恋;

相反,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觉得父母(亲密的人)不值得信任甚至会带来伤害,更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恋。

那回避型恋人在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中可能经历了什么呢?

我们穿越到他们小时候看一看:

回避型的父母,很多都是冷漠,忽视,控制,打压型的父母。

比如 s 的前任 w 就成长在一个严苛的军人家庭,他的爸爸尤其喜欢把「羞耻感」当做控制他的工具 ——比如最常见的 「闭嘴,男子汉有什么好哭的」。

父母绝对不让 w 挑战他们的权威—— 当 w 向爸妈表达自己的愤怒焦虑等情绪的时候,他们会简单粗暴地压制他的想法,或者干脆不理不睬任由他的情绪自生自灭 —— 导致 w 从小就认为流露自己的脆弱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想象一下,当一个孩子在表达伤心、委屈、生气等脆弱情绪的时候,如果父母表现出漠视、不耐烦甚至指责,小孩子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自己亲近的人不但不保护自己,不喜欢自己,甚至会伤害自己 。

小小的孩子觉得非常不安全,只能自己保护自己,于是就发展出一套适应「残酷环境」的生存策略 —— 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尽可能地避免自己和别人产生情感连接,这样就可以避免情绪波动带来的痛苦。

在成年后,w 面对亲密关系,还是会下意识地用这一套方式保护自己。

我们面对真正亲密的人,一定会流露脆弱,同时也可能面临背叛的风险。但是,为了让自己感到绝对安全,w 下意识地逃避真正的亲密关系,把自己和女友的距离控制在让他感到安全的范围。

另一方面来说,w 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情绪,因此他也很难发现女友的情绪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缺乏同理心」。

如果你的对象也恰好是这样的人,你可能就会很受伤,你脆弱的时候感受不到他对你的安慰和理解,你不能明白为什么 TA 可以这么冷血淡漠?

现在你可能恍然大悟 —— 他的「莫得感情」可能是受限于自己的「感知情绪」的能力 —— 他们不一定是不愿意「爱」,而是他们「爱的资源」实在太过匮乏,他们太「穷」了。

也是因为屏蔽了情绪对自己的干扰,回避型的人比如 s 的男友 w,很容易在学业或者工作上比其他人更专注,更努力,通常也都更成功 —— 成功可以带给他们安全感,也印证了回避们的一个基本信念:其他人都是靠不住的,自己不需要其他人也可以活得很好。

三. 回避型恋人的相处之道

我们前面说到了,回避型恋人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而发展出了这么一个关系策略:关掉情感按钮,避免情绪波动,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给自足。

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白:回避型恋人总是逃避沟通,排斥依赖,不一定是因为不喜欢我们,而是他们习惯采用这样的关系策略。

那种「想逃想一个人待着」的感受,几乎已经内化成了他们的生理反应。

那么如果你恰好喜欢上了这样一个人,有什么「拿下他」的相处方式吗?

和你分享几点最基本的:

1.充分了解回避型的心理机制

回避型恋人最害怕的就是失去他们的对事情的控制感。

他们通常有自己的一个自洽的小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一切的秩序都是稳定的可控的。

当你走进回避型的内心世界,就好像走进一个规整地吓人的房间 —— 你会发现每一个小物件都会有它们特定的摆放位置,一切都显得那么有条不紊,一丝不苟。

回避型非常讨厌不确定性 ,因此他们对自己内心世界中的每一个部分有自己的打算和安排,这当然也包括对每一段关系。

亲密关系对于回避型的困境在于:真正的亲密关系天然就是带着不确定的,是可以轻易引发情绪风暴的。

想象一下,另一个有完全不同想法、做事风格迥异的人突然闯进了回避型的内心世界 —— 不小心碰倒一把椅子,一抬手打翻一个花瓶 —— 分分钟扰乱了这个井然有序的世界。

这会让回避型觉得失控,失控到一定程度就想逃离。

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回避型非常「怕麻烦」。

一旦你们的关系深入了,你的事情自然会和他的事情交织在一起,你的情绪自然会影响到他的情绪,那么这段关系对他来说就变成了「麻烦」。

这也是为什么回避型的人常常倾向于建立相对短期和表面的关系,因为在浅层关系中,对方不会越界涉足回避的内心世界,不会牵动回避的情绪。

在这样的关系中,他才会觉得一切依旧都在自己的掌控之内。

当然,回避型也是普通人,也会被优秀的对象吸引,也希望自己能够给对方带去美好的恋爱体验。

因此在关系的初期或者他自己的生活状态比较放松的时候,他也愿意为恋爱做出一些调整—— 比如尝试跳出舒适区去追求你,学习给你提供一些情绪价值,让你觉得一切好像都挺好的。

但,这些并不是他最舒服的样子。

随着关系的深入,致命的矛盾会在相处当中逐渐暴露出来。

你可能也觉察到了,和回避型恋人的矛盾巅峰往往出现在这样两个时候:

第一种:(前面说到的)你们的亲密关系即将深入的时候。

这时候你已经徘徊在他的心门之外了,你再进一步就会打破他对舒适区,对他来说就会有失控的风险。这个时候他会开始防御 —— 你以为你们的关系在升温,他却在慌乱中锁上了心门。

第二种:回避型遇到压力的时候。

一个人面对压力的时候会下意识地使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来处理 —— 这样才能最高效地调用自身最大的能量和资源来解决危机。

对于回避型来说,他在一个压力状态下就会想要摒除外界一切不确定因素,缩回自己的壳里,回到一个自己完全可以掌控秩序的世界。

比如文章开头,s 前男友的爆发性分手就发生在他赶毕业论文的阶段。

在毕业季赶论文的高压状态下,这个男生希望完全规避掉恋人带来的情绪波动,让自己回到最熟悉的运转模式 —— 「不受干扰、完全可控 」—— 才能集中精力、高效应对眼前的危机。

因此,当你发现回避型忽视你的付出或者用冷漠的方式来回应你的情绪的时候,你要理解 —— 他此时的内心正经历着失控的恐慌,所以才会用这样的方式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避开情绪风暴—— 这并非故意针对你。

如果爱上了一个回避型恋人,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回避型恋人比其他类型的恋人更需要独处的时间,而且这种行事风格可能一辈子也无法改变。

和这样的人相处,我们必须将把期待放低,要明白他的冷淡不是「针对自己的恶意」,要接受「这个特点就是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后,我们再慢慢想办法,摸索双方都舒服的相处模式。

  1. 灵活转变角色

大部分小伙伴应该都有体会,我们和回避型恋人的关系大部分都会开启「你追他逃」的关系模式,而这种模式一旦固化,就会持续刺激双方愈加往两极的方向发展:追的永远在追,逃得永远在逃。

因此呢,时不时去打破一下这种模式,防止它固化很重要。

其实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无论你们双方是什么类型,在不同的阶段双方多多少少都会有对「独处」和「陪伴」的双重需求:你再焦虑,也会有一些时间是希望独处的;对方再回避,也总有一些时间是渴望陪伴的。

这就给了我们打破固有模式的机会 —— 我们首先要有基本的自得其乐的能力,然后抓住那些我们想要独处、但是对方渴望陪伴的时机 ,偶尔转换一下角色,让对方来做亲密的推进者。

很多小伙伴都有这样的错误操作:

看到回避型偶尔主动靠近自己,会觉得「受宠若惊」,很担心这难得的机会转瞬即逝,因此想抓住这个机会使劲儿黏糊、使劲儿表达爱意;

还有一些小伙伴像妈妈教育孩子一样,喜欢用「正面激励」去口头表扬和鼓励回避的靠近行为—— 然而经过这一顿用力过猛的操作,都成功地把对方吓退了……

为什么鼓励这种行为也可能行不通呢?

因为回避型不是普通的小孩,是一个心里别扭的「熊孩子」。

普通小孩看到妈妈鼓励自己的行为,会信心满满地想下一次做得更好。

而回避熊孩子心里的想法却是这样的:

「是不是非得我这么做,他才爱我?—— 果然爱都是有条件的。」

「我现在这么做了,他以后对我的要求岂不是会越来越高?—— 算了,好麻烦。」

「我就想有空的时候稍微陪伴一下,没想要一直黏着,好窒息 —— 我并不真的需要任何人。」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用一种和平时一样的松弛的状态去享受回避型的主动,不需要对他们这个行为过度关注 —— 你来了,我自好好待你,给你快乐;你走了,我也能安然自得,云淡风轻。

这时候回避型感受到:

「无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我都是一样接纳的」。

「原来主动靠近也可以很舒服、很自在,也可以有个人空间、并且可以随时进退;」

在他们主动靠近的时机,我们越抱有平常心,越松弛,越不特殊对待,就越能给回避安全感和舒适感 —— 这才是鼓励他们再次主动靠近的最佳方式。

  1. 放弃控制,创造吸引

回避型恋人可能经常一整天都不回复你消息,你看着手机度秒如年,暴躁不堪,恨不得连续给对方发 100 条消息质问他凭什么不理你。

不得不说,哪怕你是一个本来就安全的人,回避恋人也可能把你逼成一个焦虑的人 —— 你越焦虑越想控制,就越快触发回避的「亲密防御」按钮,让回避型越想第一时间逃离现场。

很多人喜欢上回避型恋人,就是被他们表面的冷静和强大吸引,幻想着他们的强大和笃定可以给自己安全感和人生的方向感。

但是事与愿违,很多人越相处却越发现,自己并没有因为和对方恋爱而获得安全感。相反,因为对方的冷漠和疏远,自己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情绪化了。

这是因为回避型表现出的情绪稳定和内心强大,是他们为了避免经历情感痛苦而竖起的防御墙。

事实上他们安全感是非常匮乏的,内心深处依然是脆弱的,害怕被拒绝和抛弃 —— 因此回避并不会给你想要的安全感的,因为他们自己都不够用啊。

在长期关系中,可以真正拿下回避的是 —— 自身安全、状态积极、善于表达、情绪稳定的「强者」,而不是在回避身上不断索取「爱的证明」的「嘤嘤怪」。

因此,和回避相处我们的必备技能之一就是「降低期待,放弃控制,专注自己」 ,照顾好自己的生活状态—— 就像建议第一条说的,如果你要选择他,那么就要接受对方的「回避属性」可能会跟着他一辈子。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情感需求陪伴需要都寄托到对方的身上,要学着把不同需求分散到不同地方 —— 比如对象不喜欢参加的活动,就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参加 —— 找到更多生活中除了他之外的支点,通过其他人和其他环境满足自己的需求,建立积极丰富的生活方式。

只有你照顾好自己的工作、生活和情绪,让自己持续浸泡在一个松弛、安全、稳定的状态下,才有能量给你们的关系创造出一个愉快松弛的氛围;当回避型觉得你们的关系氛围是放松的舒适的,他才愿意安心地向你靠近。

  1. 学会观察和求证,不要急着下结论

刚刚说到,一个回避型恋人可能让安全的人焦虑,让本来就焦虑的人更焦虑。在我们处于焦虑状态的时候,整个人就会变得特别敏感,很容易被情绪绑架,再也不能客观地去看一些事情了。

比如对方的任何一个行为,只要不符合我们的预期,(尤其是焦虑型的人)有可能过度解读成「他不够爱我」,「他肯定早就厌倦我了」,然后越想越生气,恨不得现在马上立刻揪住他大吵一架。

事实上,对方可能真的只是在专心工作无暇回复信息,或者在集中精力处理其他任务无法分心,你却觉得对方是故意懒得理你 —— 一旦你这样给对方判了刑,对他开启「指责」「威胁」等行为的时候,对方可能马上就缩回壳里去了,你们的距离就又远了一步。

因此呢,如果对方有一些行为让我们不开心,我们不要急着去下结论,不要急着给对方判刑。

正确的做法是 —— 多去观察他整体的行为模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求证:

「他真的是因为不爱我才这样的吗?他的一些行为是在故意让我难受吗?我有什么证据证明他的故意忽视我的呢?」

慢慢下结论,把时间线拉长去做评估,去进行全局性的观察,不要揪着某件事情某个细节不断发酵和放大。

这是因为,回避型本来就不爱沟通,如果我们情绪的像洪水一样排山倒海地涌向他,把他推进百口莫辩的境地,他会完全丧失和你交流的欲望。

注意观察和求证,这一点不仅是对回避型恋人,可以说在任何一段关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1. 设立底线,正视差异,有效沟通。

「自从知道他是回避型之后,我就不再逼问他了。我无论多焦虑多怀疑,我都忍着不问不说,可他还是那副样子」。

有一些小伙伴以为,一味隐忍就可以换来对方的喜欢和靠近—— 这个思维是不对的。

如果你的疑虑一直没有合适的出口, 你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焦虑不安会自动消失。它们只会不断在你心中发酵,你会越来越害怕,越来越压抑,直到焦虑如洪水泄堤,自己彻底崩溃。

此外,你的沉默和隐忍也不会换来对方的尊重,只会让对方觉得无视你的需求是没有代价的。既然可以挥之即来呼之即去,何乐而不为呢?

你可能会问:既不能试探和追问,也不能强行隐忍,那我能做什么呢?

四字经:设立底线,正视差异,有效沟通。

首先,我们必须设立底线 —— 让对方知道哪些事情是你可以容忍的,哪些事情是你不能容忍的。一个有底线的人才会赢得对方的尊重。

面对回避型,我们根据对方的心理特点通常会调低预期,学会必要的包容。

但是,如果对方做了什么让你非常不安的事情,我们还是需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疑虑和需要 —— 只有把自己的疑虑扼杀在萌芽里,我们才能在关系里卸下心理包袱,才能有心理能量在关系当中创造出好的相处体验。

第二个,正视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明白「我」和「他」是不一样的:他的脑回路我读不懂,我的脑回路他自然也读不懂。因此你不能期待他自动理解你要什么。你要什么,摆出来讲明白,才能给他满足你的机会。

第三个,有效沟通。表达需求是需要科学的方法的。很多人会把表达需求的过程变成情绪的抗争 —— 光顾着发泄不满,争论对错输赢 —— 这就完全偏离了我们的目的。

想学习有效沟通,建议大家完整地读完一本书—— 《非暴力沟通》。

另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去创造性地开发一些和回避型恋人之间独特的「交流通道」—— 比如设定一个「暂停暗号」。

你知道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 尤其在压力大的时候,他可能会缩进自己的洞穴里待一阵子,不受干扰找回能量。

为了防止彼此误解,你们可以提前商量一个暗号,譬如微信拍一拍:他拍你两下,说明他想自己一个人待一待了,晚点再回你消息。

这样呢,你有了这个心理准备,就不会因为他不及时回应而觉得患得患失,不用费尽心思去猜测是不是他不爱你了、或者你哪里做错了,而是可以安心地等他自己满足了自己独处的需求再回来找你。

其次呢,这种小小的暗号也是你们关系当中的一个小小的仪式感,代表了只属于你和他的一种特殊连接,是只有你们两个人才知道的小秘密。

开动脑筋吧,创造性地开发你们之间独有的沟通方式。

6.不要当圣母,不要尝试去拯救对方。

我们对自己的最好的定位,是对方成长路上相互支持、相互陪伴的驴友。

千万不要抱着我是救世主,我要拯救你这样的心态和对方去相处,这样会给对方和自己都带来巨大压力,加速关系的崩溃。

我们都各自照顾好自己,让对方按照他自己的成长节奏来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功课需要去完成,对方的功课是我们无法代写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对方一直不能变成我想要的样子,我能完全接纳吗?如果不能,或者这个过程中实在太消耗自己了,那么不如选择离开吧。

记得,陪伴对方是我们自愿的,我们也有随时离开的权利。

绝大部分有回避型对象的小伙伴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 我们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自责,觉得是自己在亲密关系当中的太依赖对方太没有自我了,才让对方想逃走的。

加上现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媒体文章每天都在盲目鼓吹「谁动心谁就输了」—— 要比谁「更独立,更不动心,更无所求」才能在一段关系中处于高位。

我想说点不一样的:

从演化角度来说,其实具有依恋基因的人更容易活下来。

因为在史前时代,我们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只有和其他人形成同盟,相互依赖,才能提高我们生存下来的几率 —— 依赖代表着安全和归属,代表着更高的生存能力 。

和亲密的人相互依赖是我们的本能,我们当然无需为这个本能感到羞耻。

我曾经在地铁上看到过这样的场景: 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抱着妈妈的裤腿偷偷看着地铁上的其他人,在妈妈的默许下,他走到一个老爷爷跟前笑了一下,又去摸了摸一个小姐姐的狗狗,然后跑回妈妈裤腿后面,害羞地把半个身子藏起来。妈妈摸了摸他的脑袋,他就继续伸出头去观察其他人。

上面这个场景,其实就是一个小孩子在感觉到安全的时候会做的事情 —— 当一个小孩子确认自己的爸爸妈妈足够爱他的时候,这个小孩子就变得格外有勇气去探索世界,会自信地走出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为他知道,哪怕他累了怕了,受到欺负了 ,还有妈妈在背后无条件给自己撑起一片天空,他稍作修正又可以重振旗鼓,重新出发 —— 一个有安全感相信自己值得被爱的孩子,是最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

上面的这个场景,放到成年人的亲密关系里其实也是一样的。

出于本能,我们都会渴望伴侣的情感回应,需要确认伴侣会无条件爱我们支持我们,只有这种依恋需求被满足后,我们强烈的依赖感才会慢慢减退 —— 安心地去做自己的事情,充满信心地去迎接现实世界的各种危机。

反之,如果我们的依恋的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一直无法确定我们最亲近的人是否无条件地爱着我们,就会一直忐忑不安,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的挑战。

上面的现象在心理学中叫做「依赖悖论(dependency paradox)。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健康的依赖,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独立。

如果你觉得自己过于「粘人」而觉得自责,我会建议你回过头去仔细想想:

● 你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焦虑的人吗?

● 这段关系让你变得更喜欢自己了还是更讨厌自己了呢?

● 对方是否一直吝啬于满足你的亲密需求,吝啬于给你确定感和安全感呢?

很多人为了适应回避型恋人的需求,会强迫自己变得内心强大,强迫自己去进行所谓的「成长」,却会不小心走进这么一个圈套:

在亲密关系当中,人和人之间的状态是相互激发的。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会有「阳光的花园」和「阴暗的角落」。一段健康滋养的关系会彼此激发出对方身上阳光美好的一面,一段消耗的关系则会持续激发彼此糟糕阴暗的一面。

比如焦虑的人对情感需求比较高,不理解为什么回避型恋人忽冷忽热。因此他寝食难安,整天处于一种惶恐不安状态,动不动就试探和追问回避爱不爱自己 —— 这就刺激回避往更回避的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冷暴力 —— 冷暴力又刺激焦虑更加焦虑甚至歇斯底里 —— 这段关系就像一个黑洞,不断蚕食着双方的快乐和能量。

在一段不安全的关系当中,我们得不到滋养,只会不断被消耗,内心的力量就会极度匮乏。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是没有能量去成长的 —— 如果自己糟糕的状态持续被激发 ,你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像那个自己曾经讨厌的人。

对于不安全的依恋类型的人—— 比如回避型和焦虑型,心理专家一般都会建议他们和安全型的人去发展亲密关系。

因为和安全型的人相对而言可以更加不设防地接住焦虑的依赖,也可以更坦然地尊重回避的洞穴 ——在一个滋养的温暖的信任的关系环境,不安全的人也可能慢慢变得信任和安全,会有更充盈的内心能量去成长自己。

我见过太多爱上回避型恋人的小伙伴,如飞蛾扑火,明明在关系当中受了伤还在那边不断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不够独立不够优秀不配被爱,觉得自己「想和对方待在一起」就是内心软弱的表现。

在这里,我希望你可以停止这样的自我攻击—— 你们的关系走到现在,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回避疏远你,是他在采取「压抑策略」,为了逃离亲密带来的失控感,无论和谁谈恋爱都是一样的。

况且,每个人对依恋和亲密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没需要因为自己对亲密的需求比较高就觉得羞耻,觉得自己不符合社会上倡导的「独立人格」的标准。

事实上,一个真正独立的人首先是一个不被别人标准绑架的人,具备独立思考、独立选择能力的人 。

一个独立的人可以勇敢地面对自己真实需求,你要先接纳自己的真实需求,才能筛选出滋养你的伴侣 —— 很多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

最后的话

最后,看到这里,恐怕有很多小伙伴会迅速把对象或者自己套入这些依恋模型,然后倍感焦虑和抑郁,怕自己是不是没救了,是不是不可能收获一段好的亲密关系了。

对此我想说的是:依恋类型是一个光谱—— 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标签,而是连续变化的倾向。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没有完美的成长经历,我们很多人都可能会有一些小小的回避倾向或者焦虑倾向,只要不是太严重,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我们就不用为它太过纠结,更不要对自己进行过度诊断—— 一旦你给自己贴上这么一个标签,就容易有受害者思维,会觉得自己哪儿哪儿都有问题。

同时,我们也不要随便去给自己的伴侣扣帽子 —— 我们讨论的「回避型」,「焦虑型」,这些分类只是部分解释了一个人身上某些「特定的」和「可预测的」行为模式。

我们学着识别对方的依恋类型,不是为了给对方扣帽子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去理解对方的心理机制和行为规律,从而更好地和对方相爱。

事实上任何一个对象,无论他是什么类型,我们要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需要去掌握这一门「以不变应万变」的绝世内功 —— 观察和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尊重对方的意愿,了解他的经历,配合对方的亲密节奏,通过有效沟通去带动对方向彼此靠近 —— 慢慢发展出一套属于你和他的「专属相处策略」。

你们彼此做的这些靠近和努力,才是一段亲密关系最不可替代的地方。

备案号:YX01YrOa18ZBoldrj

编辑于 2022-04-27 16:06 · 禁止转载

点击查看下一节

隐藏在人群中的天生 PUA 好手:自恋型恋人

赞同 269

目录
23 评论

爱的隐秘角落:识别伪装,重获吸引

陈思逸
×
拖拽到此处

图片将完成下载

由AIX智能下载器(图片/视频/音乐/文档) Pro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