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 浅色 自动
顶部

1亡国战火下的官僚骚操作:鸦片战争失败的局部细节

所属系列:暗历史:大历史深处的疯狂与幽暗人性

亡国战火下的官僚骚操作:鸦片战争失败的局部细节

暗历史:大历史深处的疯狂与幽暗人性

1840 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变局。

未开战之前,处于「天朝上国」迷梦的清政府,觉得地大物博,拥有四亿亿民众,优势完全在我。

交战后,清政府才赫然发现武器、军队、后勤保障等,与敌人相比,处于全面下风。

广州三元里抗英的胜利,一度让清政府认为民心与精神的力量可以令其反败为胜。

可官僚系统的腐败与落后,严重地破坏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这场关乎国运与民族存亡的战争之中,小官员趁机大发国难财,皇亲国戚则醉生梦死、贪污索贿。

今天要讲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期,在大小官员花样百出的骚操作之下,毕其功于一役的反攻行动,仅 4 个小时就被英军瓦解……
亡国危机
1841 年 10 月 18 日,一份前线快报递到道光皇帝的面前。

尽管已经有心理准备,但消息的糟糕程度还是道光皇帝的出乎意料:镇海失守、裕谦殉难。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屈辱与惨烈的失败,接踵而来。

短短的一年中,战败的消息就像英国的炮声一样,密集轰炸着朝野内外。
1841 年 2 月,虎门沦陷,固若金汤的靖远、镇远、威远,巩固等炮台,惨遭英国炮火的降维打击。

六十二岁的老将关天培战死。英军占据猎得、二沙尾,广州自此门户大开。
1841 年 10 月 1 日,定海再次失守。

定海的五千守军,在军粮匮乏的情况之下,顽强抵抗六日六夜,惨烈失败。

攻下定海后,英军于 10 月 10 日早晨,沿着大峡江进军,兵分东西两路,从金鸡山区域和招宝山、镇海县城发起猛烈的进攻。

镇海战争开始时,钦差大臣裕谦信心满满。

炮火威力的差距,加上浙江总督余步云弃城逃跑,转瞬之间,镇海就被英军攻陷。

裕谦绝望之下,跳河自尽,后被家丁救起,次日走到余姚时气绝身亡。

镇海的沦陷,让在「战」和「抚」之间游离的道光皇帝,终于「是可忍孰不可忍」,即刻从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河北等八省调兵 1.2 万,重整大军,准备反攻。

接受反攻重任的人,乃是杨威将军奕经。

爱新觉罗·奕经,生于 1791 年,至 1841 年,已年满五十。在官场之中,他早就混成经验娴熟的老油条了。

奕经当过带刀侍卫,也随军出征过。不过,他在履历之中,文职居多。

对于军事、军务,并不擅长。

但他有个与生俱来的长处——血统纯正的皇室宗亲。

奕经是雍正乾隆皇帝的四世孙,道光皇帝的侄子。
10 月 30 日,奕经离京南下,11 月 23 日到达江苏扬州,离主战场浙江咫尺之遥。

此时, 一位声称能鉴别汉奸的男人,出现在奕经的眼前——鸦片战争中,由汉奸组成的带路党,让清政府吃尽了苦头。

男人名叫鄂云。

一名默默无闻、穷困潦倒的直隶州候选知州,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开始了一系列的骚操作,薅起了清政府的羊毛,差点实现升官发财的美梦。 
鄂云其人

鄂云原名叫联壁,出身、年龄不祥,在刑部当过司官。

清朝的司官,品级在正五品以下、正六品以上,地位较为低下,是具体做事的技术官僚。

鄂云的仕途并不顺利,很快就被革职。

革职的原因是什么?已不为人知。

想必是犯了错误,或得罪了某些权贵。以至于鄂云觉得在京城没有出路,只能铤而走险,私逃出京。

鄂云先在南京落脚。
1837 年,鄂云从南京搬到杭州,到处打点、运作,通过捐纳得到直隶州候选知州的资格。

候选,就是备胎。

看起来鄂云即将成为朝廷命官,其实是遭遇官场中的「PDD 骗局」——你已经解锁了 99.99% 官员资格,再「捐一刀」就能成为知州大人哦。

清朝中后期,随着财政的恶化,各地遍设捐局,只要给足了银子,就给个候选官员的身份。

卖官鬻爵蔚然成风,捐官内卷成红海。

朝廷的编制只有那么一点点,因此十几人、几十人补一缺。

因为十年甚至数十年不得补缺的现象,比比皆是。

清政府只要银子,不要身子。

鄂云捐官、买官已花完全部家产,陷入了贫困境地。

若是没有战争,鄂云也许余生都没有翻本的机会。

因此,英国人的入侵,在别人眼中是危机,在鄂云眼中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从 1841 年初开始,鄂云就四处奔波,寻找「报效祖国」的机会。

鄂云先到镇海投奔钦差大臣裕谦。

一见到裕谦,鄂云就表情浮夸、演技做作地背诵了大清封建社会价值观,痛骂英国鬼佬之余,泪流满面。

裕谦听了非常感动,然后拒绝了鄂云。

理由是,鄂云为人轻浮,办事不牢。

裕谦像是打发叫花子一样,给了鄂云几两碎银。

鄂云只得灰头土脸地离开。

鄂云没有灰心,前往巡抚刘韵珂的官署,表演了一番精忠报国的戏码,希望得到任用。

刘韵珂出身拔贡,做过刑部的七品小官员,和鄂云做过同事。

刘韵珂也曾是苦逼的候补,连续七年未曾获得录用。

鄂云的痛苦与焦虑,按说刘韵珂是深有同感。

然而,刘韵珂深知鄂云的为人,知道他办事不牢,只是给了他 30 两盘缠,算是救济一下穷困潦倒的旧同事。

此后,鄂云沉默了一段时间,等待新机会。

果然,年底时,他在堂弟联芳口中得知,杨威将军奕经到达扬州,准备驱赶英国人,收复失地。

联芳,是奕经的随员,官职为步军统领署七品笔贴式。

笔贴式,是清朝的官名,意为办理文件、文书的人,主要工作是翻译满汉章奏文字、记录档案文书等事宜。

换言之,联芳虽然品级低,但话语权与影响力并不小。

经联芳的引荐,鄂云顺利地见到钦差大臣奕经。

鄂云吸取前两次的经验,没有做作的表演,而是故作神秘地跟奕经说:「大人,我有办法辨别汉奸。」

在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的坚船利炮固然厉害,但尤让清政府恨得咬牙切齿的是说着「Sir,this way」的汉奸。

汉奸们不像洋鬼子那样,黄发碧眼,说着鸟语,让人一望便知。

他们脑中没啥忠君爱国的思想,只要钱给够,就敢给洋人带路。

奕经一听,立马精神起来,问:「先生有啥妙计?」

鄂云眉飞色舞地说:「背诵!拿《论语》一册,随机抽查。背诵时,支支吾吾,口语不清,或面露痛苦之色,定然是汉奸。这批人,无君无父,在孔圣人的教诲之下,必会原形毕露。」

奕经一拍大腿,赞道:「先生高见,实乃卧龙凤雏再世。」

鄂云获得奕经的信任,得到一份招募乡勇的肥差。

望眼欲穿的机会,流着油水的肉,就这样掉在鄂云的嘴里。

鄂云拿着奕经的任命信,多次往来江苏与浙江之间。

鄂云再次与巡抚刘韵珂、御史吕贤基见面时,散发出 「昨天你对我爱理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的气场来。

鄂云对刘韵珂说:「我和钦差大人谈笑风生,我弟弟是钦差大人身边红人。」

鄂云对吕贤基说:「我和钦差大人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鄂云彻底飘了。

作为官场的老油条,刘韵珂、吕贤基知道鄂云算是奕经的人,暂时不能得罪。

看着鄂云洋洋得意,两人露出「我就静静看你装逼」的微妙表情来。

等鄂云离开后,两人转头就交待下属,对鄂云要多加提防。 
国难财的机密
1841 年年底至 1842 年年初,浙江各级官员处于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状态中。

清政府与英国的交涉处处被动,大战一触即发。

形势危急如此,鄂云的内心自然是心急如焚。

但他的心急,并不是战场上的成败,也不是国运的衰败,而是如何最有效率地敛财,最大程度地为自己谋取私利。
1842 年 1 月 9 日,是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离新年还有一个多月。

与往年口袋里穷得叮当响相比,鄂云怀揣着一笔巨款,可以过个好年。

此前,鄂云拿着奕经的条子,以招募 500 名乡勇的名义,在浙江粮台提取了将近 5000 两银子。

镇海失守后,慈谿县后山泊地区人心惶惶,生怕英国人打过来。

乡绅们纷纷招募乡勇,保卫家乡。

鄂云马不停蹄地来到慈谿县后山泊。

见到乡绅们,鄂云大肆宣扬着「我和钦差大人奕经的交情,胜过亲兄弟」,并宣称调赴曹江,正为朝廷办事。

鄂云乡绅们没见过大世面,纷纷相信了鄂云。

于是,在乡绅们协助下,鄂云招募了大约 500 名乡勇,给每人发了 1500 文钱。

这是定钱、盘费、器械等的费用。

由于前方紧缺人手,1842 年 2 月 8 日,鄂云带领着这批乡勇赶往绍兴曹娥。

到了绍兴,鄂云的骚操作又来了。他带着奕经的条子,来到绍兴粮台,以续雇 113 名乡勇的名义,提取了 4500 两左右的银子

也就是说,以雇佣乡勇的名义,鄂云向清政府要了两次钱。

双赢!

粮台官员们看不出其中的猫腻吗?

不可能。

即使知道其中的猫腻,官员们还是要给钱,毕竟鄂云手中有钦差大人奕经的条子。

双赢还不算,鄂云还有更骚的操作。

从曹娥前往镇海时,鄂云仅给每人 800 文钱,折算下来,只有半两银子。

中间商的血管里,每一滴血都带着铜臭。

这一趟差事下来,鄂云至少净赚 5600 多两银子。要知道清朝农民一年的收入也就十余两银子。

不费吹灰之力,鄂云就摆脱了赤贫,实现了财富自由。

而那些冒着生命危险上战场的乡勇们,在鄂云手中拿到的银子,还不到 2 两。

如果考虑到清朝各衙门吃空饷的传统,鄂云招募的乡勇,未必有 500 名。

其中操作的空间有多大,想想就刺激。

换言之,鄂云赚到的钱,远不止 5600 两。

然而,鄂云的骚操作远不止如此!还有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操作。

那就是宣称捐了 12000 千文钱,按照 1000 文等于 1 两银子计算,鄂云捐献了 12000 两银子。

根据《海疆捐输议叙章程》的规定,候选直隶州知州捐献 8000 两,可优先补缺。每多捐 500 两,则加一级。

那么,这 12000 两银子,是实缴吗?

想想也不可能。

想要鄂云手里掏出银子,比杀了他还难受。

最大的可能,就是鄂云利用职权给给自己添个捐纳的名额。

如果事后朝廷追查捐献的银子呢?

鄂云完全可以说,都用在雇佣乡勇了。

那乡勇呢?

鄂云可以说,打仗时逃的逃、死的死。直接来个死无对证。这笔糊涂账,朝廷查无可查,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经过一番骚操作,鄂云不但发了财,还极有可能实现了升官的美梦。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奕经的骚操作

更惊喜的还在后面,鄂云充其量不过是个小角色。

爱新觉罗纯血、清高宗四世孙、道光皇帝之侄奕经的骚操作,简直是「窃国者侯」的完美诠释。

鸦片战争到 1841 年年底,清政府上下的心态都崩得七七八八。

道光皇帝仿佛患上了「精神分裂」,一边觉得自己是主场作战,有四万万人民,坚持作战到底,一边又觉得敌人的坚船利炮太厉害了,注定打不过,想要投降认输。

可投降的说法,实在太过于刺眼了,道光和大臣们一起发明了「抚」。

自我安慰 buff 加满。

道光的政策在「战」与「抚」之间,摇摆不定,大臣也就跟着摇摆,装着努力的模样。

奕经接受收复镇海的圣旨时,大清失败的局面其实已难以避免。

奕经深知摇摆不定是道光皇帝的性格本色。

出征之前,已被判斩监候的大臣琦善被道光重新起用,发往浙江军营,效力赎罪。

琦善获罪的原因在白河口见到英国的坚船利炮后,私下与义律签订《穿鼻条约》,割让香港岛,赔偿六百万元。

此一时彼一时也。

这是道光皇帝的动摇的证据。

所以,奕经拖拖拉拉地从北京赴任,走到扬州时,突然就不动了,理由是等大部队集合。

奕经住进了沧浪亭旁的行馆,随从的部队则驻扎在吴县。

扬州是繁华之地,烟花之都,有闻名遐迩的「扬州瘦马」,有靡靡之音昆曲。

奕经似乎知道注定要失败,过着糜烂的生活,利用寻欢作乐来逃避现实的压力。

眠花宿柳、贪污索贿……这只是奕经骚操作套餐的基本款。

套餐 plus 还在后头呢。

为了打败野蛮的英国侵略者,奕经举办了首届作文大赛,一等奖作文将有机会作为奏捷文,上呈给皇上。

主题是「如何生动地描写打败侵略者?」

账下的秀才、书生们纷纷参加,写出无数份词汇优美、文采飞扬的作文。

阅读着这批作文,奕经仿佛自己已经打了轰轰烈烈的胜仗。

再者,经奕经研究发现,其他战役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开战前没看黄历。在不宜开战的日子里出兵,军队的战斗力自然会是减半。

于是,奕经对求佛拜神的事,越发上心。农历十二月十八日晚,奕经忽然做了个美梦。在梦中,英国的洋鬼子跳上大船,落荒而逃。

这个梦,来得如此及时,奕经喜不自禁。

奕经跟随员一说,参赞文蔚连忙站起来,口中贺喜不已。

原来,文蔚昨晚也做了个洋鬼子落荒而逃的梦。

其他随员们瞥一眼文蔚,心想,还是你小子会拍马屁啊。

随员们不甘落后,赶紧组织了新的作文大赛,题目是:钦差大人的梦,预示着什么?

作文收上来,奕经一看,人人都说是吉兆。

奕经心情大悦,手中的胜券又多了一张。

上梁不正下梁歪。

奕经如此骚操作,属下亦有样学样,呈现出摆烂、狂欢的末日气象来。

奕经的 6 名随行官员,职位不高,不过是郎中、员外郎、御史、主事、笔贴式、中书之类的五、六品官员,纷纷以「小钦差」自居,得意洋洋,以公肥私。

鄂云的堂弟联芳就是其中一员。

大帅如此糜烂,军队的风纪又怎么好呢?

随行的数百名兵卒,俨然成为兵痞,整日嫖娼酗酒,贪污索贿,闹得扬州城乌烟瘴气。

这群兵卒,每日要吃掉苏州吴县 80 多桌饭菜,消耗数百元。

酒菜稍微差点,兵卒就破口大骂,摔碗扔筷。

就连参赞文蔚的仆从也敢直接进入衙门,大肆喧闹。

军队纪律之差,由此可见。

县令苦不堪言,怨声四起。

前线危急,浙江巡抚刘韵珂多次差人请奕经,前去浙江,总理军务。

可即使如此,奕经嘴上说着「下周动身」,可身子却诚实得很。

道光皇帝也没有催促奕经前进,而是默许了休整。
1842 年 1 月中下旬,一个令人奕经痛苦的消息,传到他的耳中:八省的援军即将抵达浙江。

扬州虽好,但奕经已无理由流连,只得告别了莺莺燕燕,于 2 月 10 日前往杭州,布置军务。

半个多月后,奕经赶往前线曹娥江一带。

此时,是 1842 年 2 月 27 日,离他出京打仗已有小半年了。

接下来,奕经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耗时仅 4 个多小时。
4 小时的反攻

为了旗开得胜,奕经作了充分的准备。他听说西湖旁的关帝庙很是灵验,就在大年初一那天前去求签。

奕经打开签一看,只见写道:「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保汝平安」。

字虽然认识,意思却不明所以。

大战在即,奕经哪里去找虎头人?

奕经忧心忡忡。

三日后,四川大金川八角碉屯土司阿木穰带着援军抵达,士兵们都戴着虎头帽。

无数的虎头人立在奕经眼前。

惊喜!

惊喜 plus!

手中的胜券,又多了一张。

奕经心情大好,大大地赏赐了阿木穰部队一番。

其他兄弟营一看,戴顶虎皮帽就能领到赏赐?

于是,纷纷效仿。

一时之间,军队里都是黄虎头、黑虎头、白虎头、飞虎头,蔚然大观。

虎虎生威!

这还不够,有人向奕经建议,扔一块虎骨到龙潭里,激起龙虎相斗,掀起波涛,可干扰英国舰队。

奕经的满脑子都是老虎、老虎、老虎、老虎!

奕经还费经周折地调来属虎的段永福为先锋主将。
1842 年 3 月 10 日凌晨 3~5 点,正是壬寅年壬寅月戊寅日甲寅时,奕经下达了总攻的命令。

清军同时宁波、镇海、定海进攻。

总兵力在 12000 人左右,声势浩荡的袭击战,以令人想象不到的速度……失败了。

用时不到 4 个小时。

在宁波、镇海、定海三大战场,英军仅阵亡一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摧毁了清军。

在曹娥江东关镇扎营的奕经,听到前线挫败的消息,惊慌失措,恨不得立马逃走。

幕僚臧纡青一看奕经这副怂样,知道他一走,必然是兵败如山倒,便竭力劝止。

奕经接受了建议,心猿意马地坚持了一夜,第二天便往西奔去,狼狈地逃到杭州。

败仗是奕经的底线吗?

并不,奕经的底线,我们想象不到。

安全后的奕经,写了篇 4000 字的小作文,将败仗粉饰为大胜仗,报告给道光皇帝。

渴求胜仗的道光皇帝,看了小作文,深受感动,感恩祖先保佑,准备论功行赏。

战报会说谎,但战线不会。

奕经的谎言,很快就被识破。

此后,清政府再也无法组织反击的能力。

清政府不得不选择了「抚」的策略。
1842 年 8 月 29 日,南京江面,皋华丽号军舰上,清政府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鉴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画押。

条约便是《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中要求中国割让香港岛、赔偿二千一百万银元、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废除公行制度等。

英国代表璞鼎查志得意满,来年他成为香港殖民政府的第一任总督。
 
鄂云、奕经的下场

战争结束了,清朝的亡国危机暂时解除了。

那么,鄂云和奕经的下场如何?

首先来看鄂云。

鄂云的罪行被御史吕贤基、浙江巡抚刘韵珂揭露,然后被捉拿归案。他的最终下场,出现在耆英的奏折里。

「鄂云私逃出京,冒领军粮属实。虽冒支各款业已措缴,有盈无绌。应仍按律问拟,鄂云除革职消除旗档外,应杖一百流三千里。该革员于解部严审时,犹复任意抵赖。情殊狡诈,应从重发往新疆充当苦差。」

鄂云保住了性命,只是被杖打一百,流放到新疆当苦差。

「犹复任意抵赖」,是说鄂云没有坦白从宽,态度不好,罪责加了一等。

耆英在奏折中还提到,因户部出现巨额的亏缺,与鄂云相关的人员,都要立案调查。
 「均著先革职,并将已故的各员之子有无出仕,及现任何官,详晰查开单具奏。」

相关涉案人员,除革职之外,其他惩罚,尚且不明——至少,为鄂云穿针引线的笔贴式联芳是被革职了。

而拥有纯正皇室血统的奕经,所受到的惩罚,只是自罚了三杯「茅台」 酒——以劳师糜饷、误国殃民之罪被革职。

仅过了半年,奕经便火线复出。

此后十年,奕经官运亨通,获得道光、咸丰的重任。

那么,奕经的「劳师糜饷」有多严重呢?

据贝青乔在《咄咄吟》中的记录,杨威将军此行,「征兵一万一千五百人,募乡勇二万二千人,用饷银一百六十四万两」。

平均到每位兵勇的身上,大约 49 两银子,扣除行政、兵器、后勤等费用,怎么算每位兵勇的饷银都应该有 10 两银子以上。

可在层层克扣之下,前线卖命的兵勇,拿到手的不过是零头。

难怪乡勇们一听见英军的炮声,就如鸟兽般星散。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古老的农业社会猛然间遭遇到工业社会,冷兵器遇到热兵器,属实是被降维打击了。

天朝上国,五千年历史底蕴、广袤国土、四亿人口以及固步自封所积攒的自豪,彻底被侵略者碾压至粉碎,化为自卑与脆弱。

清政府官员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敌人,茫然无措,寄希望于玄妙之事,如《道咸宦场见闻录》中便有以下蛊来对付英军的故事。

再比如,官员们想象中的洋人是膝盖不会弯曲,走路只能像僵尸一样跳着走。因此,战争开始时,清军看见洋人在陆地上健步如飞,震诧得无以复加。

最关键的是,开战一年多来,朝野之中,对英国的了解,一如既往地匮乏。

然而,在此存亡之际,依然有数之不尽的仁人志士报效国家,以期驱赶侵略者。

阅读贝青乔的《咄咄吟》、夏燮的《中西纪事》时,尤能感受到时人的悲愤与无奈。
《中西纪事》中记录着战争中宁波、镇海战争的殉难者姓名,其中便有千里迢迢从四川率领部分的土司阿木穰、瓦王寺守备喀克哩、四川营参将王国英。

可见,川军勇猛,是有传统的。

贝青乔记录阿木穰之事,「阿土司所帅屯兵最勇,攻宁波时,为头队,首当夷炮,与其部下四卡松等百人拼死于城内」。

扬州捕役杨泳带着几十名弟子,投身战场之中。他们拳脚厉害,乃是少林弟子。

杨泳与弟子们死在巷战之中。

乡勇谢宝树,在攻打镇海招宝山时,身受重伤,回到军营之中,伤口裂开,失血而死。

临死之前,谢宝树仍在追问,「犹以我军胜败为问也。」

这批英雄人物,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战役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些拿着薄饷的英雄人物,与鄂云、奕经等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南京条约》签订后, 除了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少数精英在反思、在睁眼看世界之外,大部分肉食者都回到「歌照唱、舞照跳」的状态中去。
1856 年 10 月,英法联军的军舰再次攻打攻占广州,开启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一次的应对,清政府不能说没有进步,只能说是原地踏步。

清政府再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重复着同样的错误。

主要参考资料
.《天朝的崩溃》,茅海建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4
.《中西纪事》,夏燮著,中华书局,2020.10
.《鸦片战争》第 3 册,中国史学会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21.9
.《清代文官选任制度》,张振国,南开大学,2010.5  

————————————————————
本站(yanxuan.org)文档只用作读者试读欣赏!
请二十四小时内删除,喜欢作者请支持正版!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