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 浅色 自动
顶部

1你需要的是一个系统,而不是自律

所属系列:走出低迷:如何高效地实现目标

你需要的是一个系统,而不是自律

走出低迷:如何高效地实现目标

1

自律被说得太多,讲解得太多,强调得太多。自律仿佛跟高鼻梁、大眼睛一样成了一个人的特征:瞧,我多自律;瞧,我多不自律。

任何概念都无非是视野的聚焦,反过来却严重影响思考的路径。归因于缺乏自律,很多时候只是方便的解释,却难以通往解决路径。

没法早起,因为不自律嘛;没办法坚持背单词,因为不自律嘛;没办法把一本书读完,因为不自律嘛;没办法持续产出,因为不自律嘛。

「自律」君浑身瘫软,一个人跌倒在角落抱头痛哭:怎么什么都怨我!

自律像一剂全能解药般能拯救一切吗?仿佛一粒仙丹,吃进肚子,就此成仙?再看堆积如山的任务,势如破竹,一马平川?

自律不是一个全能医药箱,甚至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有些事情,我们做起来很容易,不需要自我管理和自我意识的介入就水到渠成,我们不自律吗?

有些事情,我们为之着迷,做起来风生水起,自然地进入心流状态,还没来得及总结成功经验就完成了,我们不自律吗?

还有些事情,我们逼着自己早起、每周花固定时间把自己按在上面,可是付出总跟收获不成正比,我们不自律吗?

我们必须意识到,那些厉害的人并不是靠惊人的「自律」和取之不竭的「意志力」来完成一个又一个大任务的。

要想找到内心的驱动力,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建立一个系统。

一个系统,是一整套适合自己、前后支撑、让人不费力运转、让工作自然展开地做事情的方法。

有如管理一个组织——一个 500 人的企业里没有人有斗志干活,经理大喊,你们这些懒蛋,这些庸才、这些没有自律的人!

经理恐怕该先反省自己的无能吧?好的领导能制定出好的系统,调动出积极的人性,让系统里的各个部分朝着优化的总体方向自然运转。无能的领导只能依靠制度来强压员工。

那么自我管理呢?同此理。

人有了一套系统,而不只是自律,就能引导出自己做事的兴趣、热情、坚持,越做越起劲,越做世界越宽阔,越做越有成就感。

举几个缺乏好系统的例子:

· 想开始建立一个每周更新的博客,可是一开始就野心过大、 标准过高,要求自己每篇文章都必须写到 5000 字以上,图文精美,格式整齐,每周定时定点更新,不得有半点失误——于是在自我领导的高压之下迅速出现了自我打压和自我苛责,成就感还没建立就建立很多挫败感,很快创作的乐趣就荡然无存,每周更新就不了了之。

· 想建立坚持阅读的习惯,却逼迫自己每次阅读必须达到 1 个小时以上,每天都要按时按点阅读,每次都读最艰涩复杂的大部头——很快对阅读就产生了厌恶情绪,不到两周就把阅读抛到脑后,总结自己为不适合阅读、自制力有限。

· 想改掉总是吃甜食的习惯,却在家里到处摆放零食,每天在网上不间断地买零食送到家,然后怪自己意志力真差,果然成不了大事。

如此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们真的只是因为意志薄弱吗?以及,那些做出过辉煌成就的人,真的都只是因为自制力惊人?

把自己跟曾国藩这种自制力界的天才相比当然怎么都能比出自愧不如。但历史上有几个曾国藩呢?我们更有效的方法,不是拿圣人的标准强压自己,而是用好的系统引导自己。

自律需要意志力,而意志力是有限资源——除了超人有无限意志力,任何人的心力、耐心、忍耐力、强制自己的能量都是有限的,而且在一段时间内,用一点少一点。

真正有价值的,是建立一个不太需要意志力就可以维持运转的系统,在系统里游走,不仅不会降低能量,而且会增加能量。

它如同一个好房子,走进去就身心愉悦,能量十足,在里面呆得越久越喜欢自己和喜欢这个世界。

坏系统如一个霸凌的军阀,掐着腰拿着鞭子,永远用强制和规训约束人的行为。

管理学里把领导者分成 X 型领导者和 Y 型领导者——前者坚信人必须用鞭子赶着走,后者相信人都能自我驱动。没人喜欢 X 型领导,可我们自己却总变成自己的 X 型领导。

重建一个系统,然后让系统带着自己运转,才是新王道。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干劲系统呢?

关键词是:能量感。

2.

能量感是什么?为什么能量感能帮我们持续找到做事情的干劲呢?

想一想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欲罢不能的爱好,总放不下的人或事——这些东西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你当时的能量感,它们不需要你自律,它们还没等你拿出自律,就早已跑进了你的自循环系统,推动你持续追求的行动。

不知不觉中你所上瘾和放不下的东西都在你脑中形成了一个个产生多巴胺和愉悦感的回路:

· 玩游戏——>多巴胺上升——>能量感上升——>下次还想要

· 看视频——>多巴胺上升——>能量感上升——>下次还想要

· 喜欢的人——>多巴胺上升——>能量感上升——>下次还想要

· 甜品——>多巴胺上升——>能量感上升——>下次还想要

那么,那些跟工作和精进相关的,能持续自行运转的系统,一定需要能增加你的能量感才能维持,比如:

· 收获经济回报——>能量感上升——>下次还想要——>再次付出行动

· 收获领导认可——>能量感上升——>下次还想要——>再次付出行动

· 收获成就感(优越感)——>能量感上升——>下次还想要——>再次付出行动

· 收获意义感(价值感)——>能量感上升——>下次还想要——>再次付出行动

· 收获乐趣(喜悦)——>能量感上升——>下次还想要——>再次付出行动

所以想要建立一个系统而不仅是依靠自律,首先要找到一条较为容易就能增加一件事所带来能量感的路径。

至少在开始建立该系统的时候,不能让做这件事使你能量值骤降,否则自律再强也很难持续做下去。

什么事情能给你带来能量感呢?什么事情又会快速消耗你的能量感呢?

如果你稍加观察,很快就会得出属于自己的答案。这份答案模仿不来,伪装不了。

比如,你跟人接触之后能量感增加还是降低?你一个人独处后能量感增加还是降低?

能量感在与他人相处后的增减,被用来判断一个人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在独处后能量感增加的人是内向者,在与他人相处后能量感增加的人是外向者。

内向者如果做需要跟很多人接触的工作,又不得不做这样的工作,能量值掉得厉害,意志力资源迅速耗光,一歇好几天都缓不过来,系统就难以长期运转。

反过来,外向者总是做一个人的工作也会缺少燃料。

· 再比如,报纸杂志上的哪些话题,总是能引起你的兴趣,让你看完之后能量感爆棚?又有哪些话题,让你看完之后觉得能量耗尽?

· 你日常工作中的哪些任务,会增加你能量感?让你做完后感到兴奋、有趣、有成就感?而哪些任务让你躲避、焦虑、无聊、畏手畏脚?

· 你身边的人,哪些会增加你的能量感,在相处之后让你感觉更有热情生活和做事?又有哪些人会降低你的能量感?给你带来忧虑和无力感?……

以上这些方面如果总呈现稳定的趋势,那么一个人能量量表的样式也就昭然若揭。当然这份量表(包括人的个性)都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人不断向前行进的生命中流动和变化的。

但找到这些趋势,了解自己的能量来源,是在现下建立有效系统的基础。

有一件任务你早该动手却迟迟没有行动,是不是因为它让你降低了能量感?而又有没有办法能将它转化为增加你的能量感?

这里有一个重点,是要找到做该任务增加你能量感的「容易」的路径,而不是」复杂」的路径。

拿写作来说,爱写作的人,如果能出版一本书一定能增加成就感和能量感,但是成功出版一般书从构思、到写作、到联系出版商、到最后印刷见书……这中间要消耗多少能量,经历多长的周期,而这中间除了一个奔向成书的大目标,还有没有容易获得、来得更早更勤的能量感?比如写作的乐趣、每一篇文章的所获得的外部反馈、自己所欣赏的人的赞许、与人交流的乐趣……?

显然如果一个人把出版一本书作为能量感增加的唯一路径,那么因为这个能量周期太长,能量感收回来太慢,事情做着做着就没了燃料,最后想象中的大能量感从未收回,半途而废的能量消耗倒是出现了。

但如果能找到一个或多个花小力气就能增加能量感的路径,在实现大目标的路上不断用小的实现增加能量感,那么小圈带动大圈,系统当然就能更容易地运转。

所以小步开始、快速画圈、快速收回能量感,这真的是开始建立一套系统最有效的办法。

而如果有一件应该做的事却始终找不到任何能量感来源,这时候该怎么办,就成了我们接下来应该关注的重点。

3

获得能量感的路径有很多种,这里来说一个关键:闭合任务回路 (close the loop)。

必须找到做一个事情的任务闭合回路,必须建成一个收回能量感的回路,必须有收回能量感的路径,否则能量感就会不断漏掉,兴趣和热情只能帮我们维持一段时间的动力,终究不能长期推动系统运转。

所谓闭合任务回路,就是创造一种「完结感」,一种通过自己的某个行动导致某个事物状态达成完结的闭合感。这种感觉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它不同于个人成就、不同于业绩、不同于认可、不同于嘉奖,它不需要是一个大的终结,而可以是一个又一个小的完成。

我们学业和职业路径上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完结点,这些完结点的闭合帮我们收回能量感,进而去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

· 比如,参加英语四六级、托福 GRE 考试,你的完结点是考试结束、通过考试;

· 比如,找工作时,你的完结点是完成面试、拿到 offer;

· 比如,以项目为周期的工作,你的完结点可能是一个咨询项目、客户服务项目、一个客户合同的完结;

· 比如,以学期或年度为周期的工作,你的完结点可能是一个学期的课程结束、一批学生毕业、年终个人业绩总结的提交……

为什么我们在从学校到职场的转换中常有无力感和缺乏正反馈的挫败感?因为学校里有大量、清晰的「完结点」,并且是有社群感的完结点,即一群人同时拥有整齐划一的完结点:一年级毕业考试、二年级毕业考试、中考、高考、大学课程结业和毕业典礼……我们在无形中将这些外部世界给与的完结点内化为自己的完结点,因此在完成这件事情时,很容易实现心理上的」闭合任务回路「,从而拿回能量感。

人离开学校之后,这种来自统一社群感、边界清晰的「完结点」会越来越少、越来越淡化,你和你的同事可能只是表面共享着某个项目的完结点,但你感到你跟他们有不同的人生追求、现实挑战、成长目标、个人兴趣……你个人成长和人生进展的「完结点」变得越发模糊、不确定、缺少外界确认,而闭合任务回路也越来越要依靠自己实现。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人类对闭合任务回路的需求有多大。比如下面几个例子:

· 有一种监狱里惩罚犯人的方法,是让犯人挖一个坑,填平,再重新挖,再填平……循环往复,以此让犯人在持续的未完成感中受罪(很像永远往山顶推石头的西西弗斯);

· 研究者付钱给志愿者让他们组装乐高玩具,每组装好一个就获得一些报酬,结果发现如果在志愿者每组装好一个模型后就当着他的面把玩具拆回零件,那么他们就会更早退出游戏——他没有办法从完结一件事中拿回能量感;

· 我们人类心理上有种 call for closure(寻求闭合)的需求——没听完的歌就总在脑中回旋,没得到答案的问题就放不下,被分手的人总对感情更难割舍……

这种对完结感的需求大概是写在我们人类基因里的。

所以在单打独斗的个人成长领域,建立个人项目的「闭合任务回路」非常重要。

实现闭合任务回路,需要的是:1)清晰的完结点;2)仪式感触发;3)个人心理上对完结点和仪式触发的认可。

所谓「清晰的完结点」,是一条明晰的、阶段性的终点线,是自己给任务划分小目标的能力,是一段持续努力的界限。

完结点不需要是惊天动地的大功绩,相反,它应该是容易实现的小目标。

10 公里可以是一个完结点,2 公里也可以是;每天运动半小时可以是一个完结点,每天运动 5 分钟也可以是。

所谓「仪式感」,是当到达完结点时,能让心理上明确感受到、接受到已实现了一个闭合回路的外在触发。

比如毕业典礼就是典型的完结感的仪式触发,除此外还有写作者的交稿、学者完成投稿给期刊、教师每个学期登完学生成绩等……我们无形中有这样的仪式感让自己知道完结点已经实现了,任务回路可以闭合了,这时候能量感就收了回来。

而以上两点连起来能让能量感收回来的关键,是你在心理上对某个完结点和仪式感的认可,这在建立闭合任务回路时至关重要。

比如,很多人会使用进度记录表的方法制造对完结点的仪式感——写作者每一天写了多少字、多少个小时都记录在案,每天的工作以记录总结结尾,这是对当天努力的回路的闭合。

比如,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奖励自己小目标的实现,那可以是一杯咖啡、一件新衣、一场电影、一场旅行。

比如,向家人和朋友宣布自己一个项目的完结、一个阶段的达成、一个小目标的实现。

再比如,长期努力的项目获得了投资、自己写的计划书被接受、自己的创作被认可……

个人任务向前行驶中最容易出现完结点不清,一门心思向前跑,但没有通过闭合任务而获取持续的能量感。

同样跑了 10 公里的两个人,在内心实现了闭合任务回路的那个人会收回更多的能量感,从而有更足的力量去跑后面的比赛。

4

任务闭环可以增加我们的现有能量,而我们的能量系统就好像一个储蓄卡,要能快速、频繁地获取能量感,也要能有控制、有意识地分配现有能量。

这样,你的能量储蓄卡中始终有能量留存,用任务闭环不断带动新任务的发生。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能减少这个系统内能量的无效流失?

这里要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每天都会面对的能量漏出(energy leaks)问题。

你一定有这种体会,做有些事所消耗的能量感比其他事情更快、更多、更难恢复和补偿。

其实做任何事情当然都需要支出能量,哪怕是打字、上下班、听课、跟同事沟通、收拾桌面……

但有些事情的能量消耗显然高得离奇、耗得无用、漏得可惜。

还有些事情,别人做的时候好像没怎么消耗能量,而你做的时候就明显能量值骤降;而在另一些事情上,你跟别人的情况又完全反转过来,你做起来生龙活虎,而别人兴致索然……

某些人的能量增补点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完全是能量漏出点,在前文,我们拿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区别举过例子。

而由于一份工作中通常会有多种任务内容,你还会发现,即便是在一份工作中,你也可能在做某些任务时能量增加,某些任务上能量守恒,某些任务上能量漏出。

比如写报告、开会、见客户、作总结、写计划、管理下属、向上级汇报……这些任务对于不同人来说,能量耗值都会大为不同。

你的能量漏口在哪里? 做什么事、在什么情境下,能量明显漏出,却没有帮助你任务的完成?

比如,常见的能量漏口可能出现于:

· 内容单一、重复性高的工作

· 无意义感

· 缺乏控制感

· 害怕失败

· 害怕让别人失望

· 不想面对真实的自己

· 挫败感

· 对未来的不确定

· 目标的模糊性

· 反刍和后悔

· ……

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工作中的重复、无聊、无意义感会制造巨大的能量漏洞,让你迅速感到疲劳、不想做事、自我效能下降。

人是意义感的动物,人没办法把自己变成重复劳动的机器,一味做自己感受不到任何意义的劳动,也不应该把自己变成机器。

你的工作如果太让你无聊和憎恨,你的能量感就会加速漏出,你就会迅速感到疲劳,这种疲劳感会从一项任务本身波及到其他任务,甚至波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这个时候,你还在大喊着自己不够自律,不够有意志力,但自律也没办法帮你增加能量感,自律只是个拿着鞭子的教官,供养一个教官还可能消耗更多的能量。

另一个很常见的能量漏出是「自我苛责」——本来任务本身没有那么难,我们做的也没有那么差,心里面却忽然蹦出一个苛责的小人儿, 掐着腰横挑鼻子竖挑眼……

于是仅有的能量感都消耗在了与自我苛责作斗争上面,向前一步,退后两步。

这时候我们不禁想问自己:那些无端耗走的能量,要是能都集中在有意义的任务本身,我们该能做出都少事情啊。

所以第一层目标,应该是关注如何让能量消耗尽量发生在任务本身上(而不是任务之外)。

· 比如写一篇论文,如何让能量消耗在思考、阅读、书写的动作上,而不是消耗在担心他人评价、声讨任务的无意义、抱怨对未来的不确定上。

· 比如要见一个客户谈项目,如何让能量消耗在见面前的准备、对谈判过程的筹划、谈判过程的全力以赴上,而不是事前的担忧、对见面的抗拒、对自己的苛责、对结果的悔恨上。

这当然不是易事,但多观察自己的能量从哪里漏走、是不是真的帮到了任务本身,将有益于慢慢降低和避开无谓的损耗,躲开一个个能量漏口。

比如,以下是几个值得花时间思考的问题:

  1. 做什么事情会让我快速消耗能量感?

  2. 跟什么人接触会让我快速消耗能量感?

  3. 在什么情境下会让我快速消耗能量感?

  4. 目前工作中的哪一部分会让我快速消耗能量感?

仔细思考这些问题之后,你可能会发现你一直以为在增补你能量的日常活动,有很多其实在漏掉你的能量感;你之所以一直在做着这些活动,只不过因为身边人都在这么做。

所以有意识、有能力避开你的能量漏口,也将是你成为你的过程。

5

因此,总结来看,一个人的能量消耗路径大概有为三种不同类型:

  1. 「收入结余」型:所消耗的能量感能带来更多的新能量感的产生——比如,你熬了一周的夜做完了一个大项目,项目成功后你获得了客户、老板、和自己内心的认可,进而有动力去做一个更大的项目;

2 「收支平衡」型:所消耗的能量和所增加的能量感大抵相当,没有过分消耗也没有过多结余;

  1. 「收不抵支」型:所消耗的能量大于从做任务中所获取的能量,导致持续向前的能量感逐渐耗竭——比如,为了赶期末大论文临时抱佛脚几天未睡,交完论文后三个月都不想碰论文了……

如果你仔细回想,你会发现几乎所有没坚持做下去的项目都是因为能量感的「收不抵支」。

比如:大脑空转消耗走了所有的个人能量,在空转的过程中我们担忧、犹豫、思前想后、惧怕犯错、惧怕别人的目光——后来能量耗走了,没力气行动了。

能量感是在行动中获取,而在大脑空转中漏光的。

一定的计划性和未雨绸缪是必要的,事后反思也是必要的,但大脑空转时间应该远低于行动时间。大脑空转得越多,行动变得越困难,闭合能量回路变得越加不可能。

因为闭合能量回路永远要依靠看得见、摸得着、能外化的行动和产出,而不是大脑空转。

即便是哲学家(世界上最有资格大脑空转的人)也需要靠外化自己的思考(比如记录和演讲)来完成能量回路的闭合。

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要不断、反复、一次又一次地行动,依靠从小到大的各种行动回路闭合来收回能量感,从而维持持续向上的动力。

从工作任务、到个人项目、到完成学业、到关系的维护,无一不是如此。

如果你仔细思考,你会发现几乎所有没坚持做下去的事情都是因为:能量感的「收不抵支」。

拿跑步做例子——长期坚持长跑的人,是因为他们意志力惊人吗?

只是因为他们在长跑中获得的能量感要大于他们做这件事所获得的的能量感,因此越做越想做,事情很自然地做下去,意志力根本还没派的上用场。

如果你仔细询问爱长跑的人为什么喜欢跑步,你可能会从中找到以下获取能量感的通道:

· 在生理上会引起多巴胺上升——>增加人的愉悦感——>能量感提升——>下次还想跑步;

· 运动后头脑清楚——>工作状态提升——>能量感提升——>下次还想跑步;

· 达成所设的跑步目标——>增加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能量感提升——>下次还想跑步;

· 跟小伙伴一起跑步——>社交效应增加人的愉悦感——>能量感提升——>下次还想跑步

· 长期、有规律的跑步——>身体发生积极变化(如减脂、塑形、力量)——>能量感提升——>下次还想跑步

当跑步为你增加能量感,你带着更高的能量感去面对生活里让人头疼的杂事,更高效地工作和面对压力,你自然而然会想要下一次继续通过跑步获取更多的能量感。

反之,为什么你想建立一个新习惯,却总是没办法坚持呢?

并不是因为你的「意志力」不强或「自律」不够,而是因为你并没有成功建立获取能量感的有效路径,并没有让你从所做的事情中拿回更多的能量感,导致这个新习惯总是消耗能量感余额。

当一件事总在耗费你的能量,那么很快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寻找其它能给你增加能量感的事情(比如打游戏、看电影、逛街),于是这个想建立的新习惯就会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因此,想要建立一种新的习惯,我们必须要找到非常有效的、能够从中获取能量感的路径。

那么在生活中,这些获取能量感的途径如何寻找呢?我将在本专栏第二节中详细给大家介绍。

备案号:YX012oRg9oq1NkQRo

编辑于 2022-05-31 11:32 · 禁止转载

点击查看下一节

打造属于自己的「能量感」系统

赞同 34

目录
7 评论

走出低迷:如何高效地实现目标

刀熊说说
×
拖拽到此处

图片将完成下载

由AIX智能下载器(图片/视频/音乐/文档) Pro提供

————————————————————
本站(yanxuan.org)文档只用作读者试读欣赏!
请二十四小时内删除,喜欢作者请支持正版!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