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 浅色 自动
顶部

7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所属系列:魏晋名士录:那些乱世中的风流才子们-第二章 衣冠南渡 王谢风流

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魏晋名士录:那些乱世中的风流才子们

01.

彝为韩晃所害,泾令江播豫焉。温时年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复仇。至年十八,会播已终,子彪兄弟三人居丧,置刃杖中,以为温备。温诡称吊宾,得进,刃彪于庐中,并追二弟杀之,时人称焉。

——出自《晋书·桓温传》

公元 331 年的某一天,泾县县令江播去世,长子江彪率两个弟弟为父亲守丧。他们一边迎接着前来吊唁的宾客,一边在暗中留意着府中的情形,并在手杖中藏好兵器,以防冤家前来寻仇。

府邸内一会儿鸣锣,一会儿嚎哭,悲凄中又不乏热闹。吊客中有个身形高大、眉峰凸起、目光锐利的年轻汉子,正随着吊丧的队伍,掩面而泣。江彪上前准备还礼,突然,汉子从宽大的衣袖中抽出一把明晃晃的匕首,朝江彪刺去。江彪来不及躲闪,匕首已不偏不倚地插入心脏。只听见他「啊」的一声,身体晃动了几下,一股鲜红的血从孝服里渗出来。旁边的家丁惊叫起来:「有刺客!」

顿时,灵堂内乱作一团,客人你推我搡,四处逃散,江彪的两个弟弟也趁乱逃出府。当侍卫抄起家伙,刺客早不见踪影。原来他已穿过后花园,越过数米高的围墙,疾步隐没在山上的竹林里。江氏兄弟只跑了几里路,就气喘吁吁地瘫倒在地,还没缓过劲来,刺客已出现在不远处。俩人吓得魂飞魄散,连忙跪地求饶。刺客一言未发,冷笑几声,便从怀里摸出两把飞镖,嗖嗖地飞过去,直击对方的咽喉。兄弟俩登时毙命,横尸于乱石上。

残阳如血,浸染着远方山峦处的天空。

这样快意恩仇的画面,出现在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里,丝毫不奇怪。但发生在东晋,多少让人瞪目结舌。那个时代,有如此武功高强、胆识过人的江湖侠客吗?

当然有,他叫桓温,此时年仅十八岁,出生于武将世家。父亲桓彝在苏峻之乱时,被叛军将领韩晃、江播合谋杀害。少年桓温,枕戈泣血,垫伏三年,终于替父报仇。

提起魏晋,很多人认为它荒唐颓废,贵族男子浑身散发着的不是来自西域浓烈的香气就是任诞放肆的酒气。除了高谈阔论,他们好像一无是处。桓温的出现,为病态阴柔的魏晋注入了一丝雄性荷尔蒙。

桓温手刃江彪,替父报仇,赢得了国人的交口称赞。晋成帝闻讯后,把姐姐南康公主许配给他,并封其为琅琊内史。洞房花烛,美女与富贵,皆拥为己有。

意气风发的桓温,与刘惔、王濛、谢尚等人交往甚密,组成「江左四名士」。但和他们不同的是,桓温并不喜清谈。为了融入名士圈,他曾苦练口才,但终非自己所长,便作罢。他的志向是像曹操、王敦那样纵横捭阖、驰骋疆场,建立一番盖世功勋的伟业。

于是,桓温的形象应该是豪迈、雄伟、热血、霸气,如一头雄狮、一只猛虎。可是,你绝对想不到,他还有仁慈、柔软、温情、伤感的一面。

02.

公元 343 年,随着庾翼的去世,庾氏家族在东晋政治舞台上正式谢幕。在何充的建议下,桓温出任荆州刺史。荆州是东晋的重镇。这个任职,对桓温意义非凡,开启了他的人生辉煌。而东晋,即将进入桓温时代。

桓公在荆州,全欲以德被江、汉,耻以威刑肃物。令史受杖,正从朱衣上过。桓式年少,从外来,云:「向从阁下过,见令史受杖,上捎云根,下拂地足。」意讥不著。桓公云:「我犹患其重。」

——出自《世说新语·政事》

在荆州任职期间,桓温推行宽松的仁政,不主张用严酷的刑法。犯事的人,受杖责时只命小吏将板子从其衣服上掠过。

百姓闻之,便勤于庄稼,勉于劳作,荆州日益兴旺发达。有了充足的粮草,桓温打算西征,决定扫平巴蜀的成汉政权,以建功立业。

军船顺着三峡溯流而上。两岸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水急滩险,稍不留神,便会人舟覆没,葬身江底。空谷中常有猿啸传来,愈发凄惨寂静。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出自《世说新语‧黜免》

有个士兵捉来一只幼猴玩耍。母猴在岸上奋力奔跑,一路哀嚎,追随行船百余里后,跳上甲板,撞地而亡。士兵剖开母猴的腹部,只见腹内肝肠寸断。桓温得知后,大怒,将士兵开除。

成语「肝肠寸断」由此而来。

战场上杀人如麻者,多半被认为冷血无情。如王敦,眼睁睁地看着把盏的美人被杀,却面不改色。但外表凶猛的桓温,内心充满了仁慈与悲悯的情怀。下属随意贱踏生命的残忍以及母猿悲壮的爱子之情,触动了他的柔软,才有了「怒命黜其人」的举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桓温竟在百日内,三战三捷,扫平了立国 40 年的成汉政权,并在当地举贤任能,安抚成汉旧部,蜀地一片太平。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桓温在这次西征时,还娶了成汉公主,对其十分宠爱。夫人南康公主知道后,妒火中烧,提起刀剑,带上十余个奴婢,气势汹汹地找情敌算账。成汉公主端坐于轩窗前,正对镜梳妆,黑色的长发像瀑布般倾泻下来。她面容皎洁,神色淡定,缓缓地开口:

「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杀了我,正遂了心意。」

对方的花容月貌与从容的气度以及凄惋的言语,让南康公主下不了手,反而喜欢起眼前的这个女子。手中剑「当」地一声落地,上前抱住她,哭着说:

「这样的人儿,我见犹怜,何况那个老家伙呢。」

「我见犹怜」,南康公主凭这四字让后人记住了她。

桓大司马平蜀,以李势女为妾。桓妻南郡主凶妒,不即知之。后知乃拔刀率十婢拔往李所,因欲斫之。见李在窗前梳头,发垂委地,姿貌艳丽,乃徐下地结发。敛手向主曰:「国破家亡,无心以至今日;若能见杀,实犹生之年。」神色闲正,辞气凄惋。主乃掷刀,前抱之曰:「阿子,我见犹怜,何况老奴。」遂善遇之。

——出自南朝宋·虞通之《妒记》

一场干戈顿时化为乌有,两个女人从此和睦相处。这就是美的力量,它不限于外表,还来自淡定从容的精神气质。这是魏晋风度留给后人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03.

伐蜀胜利后,桓温人气高涨,赢得了征西大将军的称号。但引起了司马昱的戒备与猜忌,以重用名士殷浩来抑制桓温。桓温无奈又坐了几年的冷板凳。至到殷浩北伐失利,他才有机会接过这面旗帜。

永和十年,桓温终于率军北上,直捣前秦。

关中百姓长期饱受异族的蹂躏,听到桓温部队前来的消息,牵着牛担着酒沿路迎接。许多人失声痛哭:「没想过今日还能再次见到官兵北伐前秦。」

有个老妇人,曾经在刘琨身边当侍女,见到桓温,热泪盈眶:「您看起来真像刘司空啊!」

「哪儿像?」桓温赶紧整了整衣冠,瞪大了眼睛,急切地询问。

「眼睛像,就是小了点;面孔像,就是薄了点;胡子像,就是有点红;身形像,就是矮了点;说话像,就是女人气了些。」妇人忠厚,仔细端详了半天,认认真真地作答。

桓温本来像只迎风鼓起的满帆,信心十足,听了老人的一席话,瞬间泄气了。郁闷至极,竟卧床数日。这是他的可爱亦是可悲之处。可爱在于他的孩子气,总喜欢听别人的夸奖;可悲的是战场上叱咤风云,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桓大将军,却在名士圈屡受豪门望族的轻视和排挤,使得他极度地缺乏自信。

桓温自以雄姿风气,是司马宣王、刘越石一辈器。有以比王大将军者,意大不平。征苻健还,于北方得一巧作老婢,乃是刘越石妓女。一见温入,潸然而泣。温问其故,答曰:「官家甚似刘司空。」温大悦,即出外修整衣冠,又入,呼问:「我何处似司空?」婢答曰:「眼甚似,恨小;面甚似,恨薄;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宣武于是弛冠解带,不觉昏然而睡,不怡者数日。

——出自晋·裴启《裴子语林》

伐秦之战,由于粮草供给不足,导致先胜后败。

永和十二年,姚襄围困洛阳。桓温亲自披甲督战,晋军一路高歌猛进,气势如虹,终于大破姚襄,收复故都洛阳。他修复并祭拜皇陵后,班师南回,并将三千多归降的百姓南迁至长江、汉水一带。

二次北伐的胜利,桓温再次为自己赢得了声望,在朝中的地位如日中天。但他并没有躺在功劳薄上,尽享荣华,而是主持「庚戌土断」,改革户藉,使得东晋人口增加,赋税增长,国力有所提升。

04.

公元 369 年,洛阳再次失守,又被前燕占领。桓温第三次北伐。

路过金城,见年轻时亲手植下的弱柳,现已长成数十围粗的参天大树,撑着百尺柔条,在微风中轻拂湖面,他禁不住潸然泪下: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光阴如白驹过隙,东晋衣冠南渡数十载,豪门士族已忘记了五胡乱华的耻辱、山河破碎的伤痛,也忘记了中原的浓浓乡音。他们在柔媚的秦淮河畔,说着吴侬软语,在世袭的爵位里享受奢糜颓废的生活。

金城泣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善感的桓温。可又有多少朝中名士能理解这种人到暮年、壮志难酬的悲怆和无奈?很少。若说知音,恐怕只有「栏杆拍遍,无人会」的辛弃疾以及「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岳飞吧!

面对桓温的到来,慕容垂不敢轻视,率八万大军前来抵抗。双方对峙于枋头,晋军再次因军粮耗尽而被迫退兵。慕容垂又率八千轻骑追赶,与晋军决战襄邑。桓温大败而归。

桓温出身并不显赫,他一直渴望通过北伐来树立声威,改变朝臣对他的看法。但即使战功显赫,身居高位,名门望族仍然瞧不起他这个「老兵」。这次北伐的失利,让桓温多年积累的声望再次受损。

桓温不甘心被人轻视。有一天,他躺在床上自言自语:

「如此默默无闻,忍气吞声,恐怕会被文帝、景帝(司马懿、司马师父子)耻笑。」突然,他坐起来,说出了那句让史官颤抖的话:

「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还不如遗臭万年!」

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出自《世说新语·尤悔》

历史上有多少图谋不轨的奸臣,可哪个敢将欲望赤裸裸地表达出来。即使有这份野心,也隐藏得严严实实啊。不到最后一刻,谁会高调地发布这种宣言呢?

接下来,桓温利用自己的势力,先废司马奕,又立司马昱。简文帝司马昱在皇位上战战兢兢地坐了八个月,就忧愤而亡。临终前,简文帝写好诏书,让桓温摄政。

可是,桓温忘了,他面对的敌人不只是司马皇室,还有以王、谢为代表的显赫望族。他们怎么可能让他如愿以偿呢?在王坦之的干涉下,遗诏被改为让桓温辅政。

年幼的新皇继位。桓温得知自己只是辅政大臣后,带重兵在建康城外摆好酒宴,请谢安、王坦之赴宴。本来想借此机会杀掉王、谢二人,扫清篡位路上的绊脚石。

但桓温没下得了手。面对谢安旷远从容的气度,他想起以前俩人共事的时光,想起了谢安的雅量与文采。情义战胜了阴谋,他撤去伏兵,与谢安开怀畅饮。

骄傲又自尊的桓温,又向小皇帝提出赐九锡的请求。九锡,其实是皇帝对大臣的一种最高礼遇,并不是一把掌握生杀大权的尚方宝剑。但是以前篡位的王莽、曹操、司马昭等都获得过九锡。这就让朝臣不由得展开联想:桓温也想篡位。

谢安不愧是杰出的政治家。面对桓温的请求,他既没有答应,也没有反对,而是用一个「拖」字解决了所有的麻烦。桓温已过六十,身体每况愈下,终于没能熬过漫长的等待。公元 373 年,他的人生画上了休止符。

乌衣巷里的高门显贵,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皇权软弱、氏族共和的局面又可以继续维持。

桓温的一生,雄奇瑰丽。年少时的手刃仇敌以及在战场上的杀伐决断,将个人强烈的政治欲望和生命激情尽情地燃烧,呈现了一个英武、豪迈、骄傲、又有野心的桓温。另一方面,他的柔软、温情、伤感、重情重义又时时羁绊着他,阻碍他登上帝王之位。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性格,才造就了他充满魅力而又悲情的人生。

但不管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桓温的确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备案号:YXX1Abb88Z6tddd1ayEtRlKX

编辑于 2021-01-18 18:08 · 禁止转载

点击查看下一节

司马昱:清谈皇帝,不识稻谷

赞同 6

目录

评论

魏晋名士录:那些乱世中的风流才子们

行距共同体 等
×
拖拽到此处

图片将完成下载

————————————————————
本站(yanxuan.org)文档只用作读者试读欣赏!
请二十四小时内删除,喜欢作者请支持正版!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