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 浅色 自动
顶部

10谢安:风流宰相,唯谢安耳

所属系列:魏晋名士录:那些乱世中的风流才子们-第二章 衣冠南渡 王谢风流

谢安:风流宰相,唯谢安耳

魏晋名士录:那些乱世中的风流才子们

01.

男人一过四十,就变成油腻的中年大叔,身体开始发福,头发日渐稀少,做事越来越小心谨慎。但有人却例外,到了不惑之年,人生才开始折射出耀眼的光茫。

公元 360 年,40 岁的谢安踏出东山。日暮斜阳,长亭古道,友人设宴饯行。一杯浊酒,告别隐居生活,毅然携妓出尘,为自己、更为天下苍生。

好男儿,应该报效国家。

想起早些年,谢安还是一介布衣,夫人就曾调侃他:

初,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人翁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呼?」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

——出自《世说新语·排调》

「你的兄弟各个高官厚禄,来访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可夫君你呢,到现在还没个一官半职。男子汉大丈夫,难道不应该像他们那样吗?」

「当官这种事,我还怕自己回避不了,怎么会主动贴上去呢。」对夫人的话,谢安有些不以为然。

为什么谢安会这么自信?

因为在这之前,朝廷多次请他入仕,他都婉言谢绝。因高官厚禄,并非自己一生所求。邀三五好友,一壶酒,一张琴,一起畅游山水,赋诗行文,金屏笑坐,吴歌楚舞。如此富贵风流,何等逍遥!

况且,在家里还可以经常和孩子们在一起,教他们诗文,与他们畅谈人生,期盼着他们长成芝兰玉树,各个丰采俊秀。这种人生乐趣,又有何不可呢?

谢太傅(谢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如果时光可以停留,他愿意在这里终老一生,过着与世无争、与山水为乐的生活。

然而,有一天,这种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被打破。

公元 360 年,哥哥谢奕因病去世,弟弟谢石打了败仗被贬为庶民。谢氏一族在朝中的地位岌岌可危。

此刻,堂堂七尺男儿,怎能只图自己的安逸而置家族的兴衰、国家的命运而不顾?强烈的责任感像一块磁石吸引着他,他毅然踏出东山,奔赴新的战场。

「东山再起」,拉开了谢安人生华美篇章的序幕。

02.

他入仕的第一站,是到大将军桓温幕府任司马。

此时的桓温,灭成汉、平巴蜀,伐前秦、败姚襄,战功显赫,在朝堂上春风得意。但他对谢安十分欣赏,恨不得时时能与其交谈。

谢太傅为桓公司马。桓诣谢,值谢梳头,遍取衣帻。桓公云:「何烦此!」因下共语至瞑。既去,谓左右曰:「颇曾见如此人不?」

——出自《世说新语·赏誉》

有天清晨,桓温去拜访谢安。恰逢对方正在梳头、整理內务。谢安听说大将军来访,连忙吩咐下人:

「快将头巾、衣服取来。这披头散发的样子,怎么能见客人呢?」谢安正说着,恒温已大步流星地走进来,嘴里嚷嚷着:

「你这一捯饬,又要半天的功夫,多麻烦呀!就咱俩,何惧这些俗礼。」他迫不及待地坐下,与谢安热聊起来。不知不觉,竟聊至深夜,才依依不舍地起身离开。

走在路上,桓温还有点意犹未尽,兴奋地对左右随从说:

「你们从来沒见过这样的人吧?!人品、学识、风度,都让人倾倒呀!有他在身边,我简直是如虎添翼。」

但桓温和王敦一样,是个有野心的人,他想借北伐邀功,进而实现篡位的目的。谢安觉察后,自然不会为虎作伥。后来弟弟谢万病逝,他正好以奔丧为借口离开了恒温。丞相司马昱见谢安又赋闲在家,就计理推荐他去吴兴郡当太守。

登上政治舞台的谢安,是继王导之后东晋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

晋朝王室两次危难,都能见到谢安力挽狂澜的影子。

03.

第一次事件发生在公元 373 年,也和桓温有关。

简文帝去世,晋孝武帝继位。桓温去京城拜见新皇帝。但他屯兵新亭,让谢安和王坦之前去迎接。

表面上设下酒宴,暗地里则想趁此杀掉王、谢二人,为自己篡权清除障碍: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荡荡」。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出自《世说新语·雅量》

知道这是一场鸿门宴,王坦之害怕了:

「谢兄,只怕这次我们有去无回,怎么办?」

「别怕!晋朝的存亡,就取决于咱俩的此行。」谢安神色镇定,拍了拍搭挡的肩膀。

王坦之听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假装无所畏惧的样子前行,眼睛却不由自主地向四处张望,只见各个要害处都埋伏了士兵,周围弥漫着一股杀气,令人不寒而栗。他紧张得手心冒汗,两腿发软,看看身边的谢安:

只见他神态自若,步履从容,行至台阶,突然用洛阳书生的口音,缓缓地吟出嵇康的《赠秀才入军》:

「浩浩洪流,带我邦畿。萋萋绿林,奋荣扬晖……」

洪亮而又富有磁性的嗓音,穿透厅堂,响彻屋宇。亲耳听到东晋第一好声音的现场直播,埋伏的士兵都怔住了!竟忘了这是一场杀机四伏的鸿门宴。

桓温一眼望去,见谢安还是和以前一样旷达、高远,突然忆起二人共事的时光,不由得动了侧隐之心,握紧的拳头逐渐松开。他改变主意,撤去伏兵。

即使内心波涛汹涌,表面上也要镇定自若、淡然闲适。魏晋人把这种风度称为雅量。谢安的雅量,化刀光剑影于谈笑风声,东晋避免了一场政治祸乱。

不久,桓温去世。谢安与王坦之共同执掌朝政。

04.

登上权力巅峰的谢安,并没有玩弄权术,而是尽心辅佐幼主,忠于晋朝王室。对内宽厚仁慈,尽力调和士族之间的矛盾。对外,则坚决抵御外族的入侵。

此时,苻坚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少数民族,日益强大,并对偏居江南的东晋,虎视眈眈。

谢安青史留名,正是由于著名的淝水之战。

公元 383 年,东晋抵抗前秦的第六年,作为军事最高统帅的谢安,正在和友人下棋,突然收到一封来自谢玄的书信: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出自《世说新语·雅量》

看完后,他竟默不作声,继续下棋。朋友以为战事不妙,便迫不及待地问:

「淮河两岸的战况究竟怎样了?」

「嗯,孩子们已大破敌军。」谢安手里举着棋子,缓缓地答到,神色和往常一样。

八万军队战胜前秦的百万雄师,让后人津津乐道的伟大壮举,最高统帅却轻描淡写,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那么,谢安究竟是怎样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呢?

国难当头,人人自危,谢安却力主作战,并抛弃个人与家族恩怨,重用桓温的弟弟桓冲,让其率部守住淮河上游,侄儿谢玄领北府军盘据下游,共同御敌。

谢玄(谢道蕴的弟弟)痛击前秦先锋部队,一举歼灭一万五千人。这次失利让原本自信的符坚,看见东晋军队驻扎山地上的草木,排列整齐,还以为是晋军,不由得生出了些惧怕。于是诞生了「草木皆兵」这个成语。

后来,两军相遇于淝水。此时的符坚,竟然没有了主见,听从了对方的建议,先退后,让晋军渡江,再决一死战。

由于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及时传递司令部的旨意,后面的士兵看到前面的部队撒退,以为前秦已败,各个丢盔卸甲,四处逃窜。

符坚,曾骄傲地夸下「投鞭断流」的海口。但他沒想到,自己最终以啼笑皆非的惨败收场。

战争,既是战略、战术的较量,也是指挥者之间心理素质的一场 pk。显然,谢安的笃定、从容战胜了符坚的脆弱与急躁。

这场绝战的胜利,为东晋老百姓换来了十几年的太平日子。

05.

淝水之战成就了谢安,也使陈郡谢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权力、荣耀、赏赐纷至沓来。

也许是怕功高盖主,也许是不忘初心。此时的谢安,却选择了激流勇退。

在大海中扬帆远航,在山川中仰天啸咏,在高楼内踏歌载舞。或许,这才是他的初心。

连一向傲慢的王子敬,都化身小迷弟,用无限崇拜的口吻说:

「谢叔叔,您活得真潇洒啊!」

王子敬语谢公:「公故萧洒。」谢曰:「身不萧洒,君道身最得,身正自调畅。」

——出自《世说新语·赏誉》

既可东山再起,又可退隐江湖。对江山社稷,怀有一片赤诚丹心;在富贵权力面前,又不迷失自我,保持着高贵的人格追求。

入世的政治智慧与出世的超凡洒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人生境界,古今往来有几人能达到?

不仅史学家对谢安的评价很高,就连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对谢安十分崇拜。王安石以和他同名为荣,诗仙李白更是视谢安为自己的人生偶像,曾写下十几首诗来表白。其中有两句,我特别喜欢:

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

备案号:YXX1jppOjyMTOOOXEPzTPM3Y

编辑于 2021-01-18 18:08 · 禁止转载

点击查看下一节

桓伊:梅花三弄,余音袅袅

赞同 7

目录

评论

魏晋名士录:那些乱世中的风流才子们

行距共同体 等
×
拖拽到此处

图片将完成下载

————————————————————
本站(yanxuan.org)文档只用作读者试读欣赏!
请二十四小时内删除,喜欢作者请支持正版!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