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 浅色 自动
顶部

6创业者的必备素质

所属系列:突破认知瓶颈:给你的大脑操作系统升级-第五章 实践你的认知

创业者的必备素质

突破认知瓶颈:给你的大脑操作系统升级

很难有人能教你如何做 CEO,也没有像驾驶学校一样有通用流程有老师培训。CEO 是公司最高决策人,没有人会给你安排具体的任务。如果一定要说任务,无非是让公司活下来,让投资人尽快拿到回报,并且公司能够长久赚钱。

如下是我认为一个创业公司的 CEO 应该具备的特质清单,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这些特质,无论是否创业者都应该有个清晰的认知。即使你不打算创业,拥有创业 CEO 的特质也能实现个人能力天花板的突破。

精神领袖

精神领袖具备强大的气场,气场和自信不一样,气场强大者,必然自信,这种自信会不知不觉影响跟随者。

精神领袖经历丰富,在获得财富和地位的过程中,必然突破了自身内心的限制,驱散了常人内心中的恐惧。例如担心失败的恐惧,担心没有回报的恐惧,担心被人嘲笑、不理解的恐惧。

有坚定的信念,不会轻易受他人和环境的影响,虽千万人吾往矣。即使有千百万个人阻挡,也依然勇往直前。

有些创业公司在某个融资阶段,投资人会要求创始团队签对赌协议,如果失败将面临巨额赔款(几千万甚至上亿),把全部身家押上都可能不够。光这一点就可以让无数人却步。这时候你能下这个决心吗?

能感觉到他的眼神坚定,表达有力,演讲煽动人心。情绪稳定,泰山崩于面前而不变色。

识人用人
CEO 不是全能,也不是全才,但财务、人事、技术、市场、运营至少要精通一门。

什么是识人之道。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关键人,由这个关键人再去带领一个团队。

假设公司开展一项业务,如果业务本身方向没有错,是正确的事情,但是执行过程中的结果不好,那么问题有较大的几率是人的问题。

团队拿不到结果,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团队负责人身上。

所以尽量请最贵的人。

如何识别一个人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观察。

1)了解对方从过去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中收获了什么。

成功的经历中有多大比例是因为个人的能力导致成功,一个大企业里的员工把事情做成功了,并不能代表是个人能力有多强,更有可能是因为公司的品牌、资源、流量导致的。

而失败的经历更为有价值,毕竟在企业中的失败大部分是由企业来交学费。作为个人在这个过程中能有什么样的反思,在将来如何能够提升成功率。

2)了解对方对自己的认知。

一个人首先要对自己有清楚的认知,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清楚的认知自己是认知现实的一个重要基础。

很少有人会对自己进行深入的剖析,直面自己内心需要勇气。类似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观察自己,可能会面临理想中的自己和实际的自己产生的冲突。

3)了解对方对未来五年的判断。

这个未来可以是某个行业的未来,可以是某个领域的未来。

对方对未来判断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在于作出这个判断的基础是什么,预判的答案产生的过程才重要。

如果一个人在平时的工作中就会下意识的思考这个问题,必然会去收集许多信息,并且做好准备。

审时度势、懂得放弃

以前上经济学的课程,教授说过一个名词称为「沉没成本」,意思是这钱反正已经打了水漂,就别记在心里了,指的是已经投入的成本,沉没了的,没法收回的成本。例如失恋的人总是对于付出念念不忘。

在企业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一件事情,发现没有价值,就应该立刻停止并止损。而不是因为已经投入的成本而舍不得放弃,导致越陷越深。

开除不合适的人,关闭不赚钱的业务线,越早做越好。

创业团队里有一些老人,随着公司发展,已经明显跟不上公司发展的速度,有些 CEO 会念旧情,总觉得于心不忍,念旧情。这个岗位不合适就换另一个岗位,殊不知,关键能力素质不行,放哪里都很难有效果。

一个人能力够不够,能不能胜任当前岗位,并不需要观察很长时间,短则七天,长则十几天,看该人的做事方法和思路,就能得出结论。

在创业公司里,最宝贵的就是时间。

不惧困难、迎难而上

有本书名叫《创业维艰》,看书名基本上能明白整本书说什么内容。作者洋洋洒洒的写了十几万字,依然挡不住前仆后继的创业者。创业公司的成功率在 1/100 左右,如果以上市为目标,则可能是 1/1000。

纵观那些活下来并且成为独角兽的公司,无一不是经历过膨胀、裁员、生死关、重新崛起这些过程,即使如阿里、腾讯当年也是如此。

创业者和打工者面对的现实完全不同,一个是荒野求生,一个是随遇而安。创业的过程基本上就是解决完一个问题接着面对一个新问题。你的客户在哪里,如何让顾客知道你,没有一定的客户,你的上游供应商根本不会用正眼看你。客户没有起量,供应商那里没有话语权。

我印象中毕竟深刻的一个事情,是我们需要和一家超级大的公司谈商务合作。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本身就不具备对等条件。那么如何联系上那家大公司副总裁级别的人,是一个大难题。

换成其他人可能就会放弃,但是做市场出身的 CEO 说,只要能让我过了保安那一关,并且带我到副总裁办公室门口,剩下的交给我就可以了。

我说不用这么麻烦,我联系之前的同事帮你约好和副总裁见面就行了。像这样的情况只是个案,完全的巧合。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无数的难关,像一句话说,生活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完的坎。

如果领导者没有这种气魄和决心,知难而退,还是不要创业了,老老实实做个职业经理人就好。

全时、专注投入

一个人每天的时间只有 24 小时,创业是一件和时间赛跑的生存游戏。

我认识的一个 CEO,他说他一周能工作 80 小时(对于一般人来说,一周工作时间是 40 小时),我很惊讶地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普通人每天能够有效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大约是 4 个小时。晚上睡觉花费 6 个小时,吃饭花费 3 小时,花在交通上的时间 2 小时,中午午睡 1 个小时,下班花费 4 个小时娱乐,剩下工作 8 小时,有 4 小时在做刷手机、看网页、发呆、和同事聊天、泡茶、吃零食,可能只剩下 4 小时能真正用在工作上,如果没有正确的思维,4 小时的产出还要对折。

这位 CEO 说真正能够充分利用时间的方法,要学习压缩软件的原理。压缩软件的算法是把相同的数据换一种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数据用二进制存储,例如「100000100010011」,那么压缩软件通过寻找规律,再进行简化描述。把数据存储表示为 1 个 1,5 个 0,1 个 1,3 个 0,1 个 1,2 个 0,2 个 1。压缩算法有很多,例如霍夫曼编码、字典算法。原理都是把高频内容用更为简短的方式替代。

在时间分配上也可以如此。把相同的事情放在一起处理,效率更为高效。也可以称之为「批次处理」,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便是如此,例如,把所有要回复的邮件集中一个时间段回复。

一周工作 80 小时,并非是 80 小时都在公司里,在办公室里。有可能在路上,在用餐时间,时间更多用在思考上。可以在健身的时候思考,也可以在阅读的时候思考。

同样的时间里,你工作一年,创业者相当于工作了两年。这就是 CEO 和普通人的差距不断加大的一个原因。

不浪费时间,每次有事去找老板商量,谈完事情之后,老板从来不挽留继续喝杯茶闲聊。作为管理者需要学会送客的技巧。

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觉悟

一个创业公司,谁也不知道能不能活过三个月。要永远保持一种警惕,公司离倒闭可能只有 30 天。

这是一个变化非常快的时代,每天我们都能从资讯上看到各种创新和变革,一些我们曾经认为不可能的事情都正在变成现实。

当我们沾沾自喜逐渐放松警惕的时候,竞争对手说不定正通宵达旦的对你的产品进行微创新。

危机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时刻悬挂在头上,提醒我们注意现金流,注意支出和收入。

在企业没有获得稳定收益之前,谈发展不如谈生存。

备案号:YXX1z8366MPtJ3b8dXH2mAB

编辑于 2020-05-14 00:05 · 禁止转载

赞同 49

目录
4 评论

突破认知瓶颈:给你的大脑操作系统升级

行距共同体 等
×
拖拽到此处

图片将完成下载

由AIX智能下载器(图片/视频/音乐/文档) Pro提供

————————————————————
本站(yanxuan.org)文档只用作读者试读欣赏!
请二十四小时内删除,喜欢作者请支持正版!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